创刊于1987年, 双月刊
主管:

江西理工大学

主办: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有色金属学会

ISSN:1674-9669
CN:36-1311/TF
CODEN YJKYA9

2018年  第9卷  第5期

栏目
冶金·材料
摘要:
提出了将水合物法应用于高炉煤气的脱碳提质.选择正四丁基溴化铵(TBAB)作为热力学促进剂,并基于Chen-Guo水合物热力学模型,对高炉煤气在TBAB溶液中水合物的生成压力进行计算预测.将模型用于含高炉煤气部分组分+TBAB体系的水合物的生成压力计算,计算结果与文献中实验值进行比较,平均相对误差在3 %~16 %左右;而对不同浓度组成的CO2+CO+N2+H2+水体系的水合物生成压力的计算结果比较,平均相对误差在7.5 %~11.7 %左右;用压力探索法测得高炉煤气+TBAB体系水合物的相平衡实验数据,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平均相对误差为16.6 %,表明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高炉煤气在TBAB溶液中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
摘要:
通过微波与超声波外场辅助作用,以氯化镧溶液为原料,碳酸氢铵为沉淀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低氯氧化镧前驱体.研究了加料方式、加热方式、反应温度、料液浓度、摩尔比(LaCl3:NH4HCO3)以及超声波模式对沉淀产物中氯根含量和氧化镧前驱体形貌的影响,确定了较优反应参数.结果表明:在微波与超声波作用下,反应温度50 ℃,氯化镧溶液浓度0.1 mol/L,氯化镧与碳酸氢铵的摩尔比为1:3.5,并流加料,超声波功率为500 W,超声波模式1:1,通过液相沉淀法制备了分散性良好、表面光滑的梭棒状氧化镧前驱体,其氯根含量低至0.005 2 %.
摘要:
采用极化曲线、交流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技术研究了咪唑啉在3 %(指质量分数,下同)NaCl溶液中对2099 Al-Li合金的缓蚀行为.结果表明:咪唑啉有很好的缓蚀效果.极化曲线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都验证了咪唑啉浓度达到0.01 mmol/L时,缓蚀效率达77 %以上的准确性.采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技术(SECM)研究0.01 mmol/L咪唑啉缓蚀剂在3 % NaCl+5 mmol/LKI溶液中对2099铝锂合金的缓蚀行为.结果表明:在缓蚀剂条件下,合金表面电流峰数量减少,强度减弱.
摘要: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前驱体,高温固相合成正极材料Li(Ni0.6Co0.2Mn0.21-xCuxO2x=0、0.01、0.015和0.02),通过X射线衍射、SEM和电池测试系统及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对其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掺杂少量的Cu, 样品均具有α-NaFeO2型结构,没有出现杂相; 样品(108)/(110)峰分裂明显,材料有着良好的层状结构;随着Cu掺杂量的增加,cc/a增大,层间距增大,Li+脱嵌通道增大,改善导电性.Cu掺杂1 %和1.5 %的I(003)/I(104)比值分别为1.467、1.438,比0 %的1.431值大,减小了阳离子混排.首次放电比容量依次为170.6 mAh/g、164.1 mAh/g、163.6 mAh/g和162.4 mAh/g,当x为0,1 %,2 %经过100次循环,保持率为87.1 %、98.7 %、和87.7 %;x为1.5 %,比容量从161.8 mAh/g增加到173.9 mAh/g,性能较优.
摘要:
锂离子电池作为电池市场的主要产品,产量不计其数,同时每年废弃的锂离子电池数目也非常巨大,这些锂离子电池废料中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取废旧锂离子电池中宝贵的金属,对其进行除铝和回收铝研究.实验使用NaOH为浸出剂、二级逆流碱浸法为工艺,探究了从锂离子电池废料中除铝的较优条件,并且利用XRF、扫描电镜对锂离子废料元素和氢氧化铝沉淀表面进行形貌分析,初步探究了不同pH值对浸出液中回收氢氧化铝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铝较为适宜工艺条件为加碱量为Al的化学计量比的1.5倍,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为1 h、一级碱浸固液比为1:12(g/L)、二级碱浸浓度为5 %、一二级碱浸碱配比为6:4,加料方式为一级碱浸先加碱溶液再加固体废料、二级碱浸先加固体废料再加碱溶液的方式.此条件下,铝的浸出率达到12.32 %以上,废料中超过90 %铝被浸出.沉淀氢氧化铝的较优pH值为7~8.
摘要: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 SOFC)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而其阳极材料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最关键的部分,阳极材料的好坏会直接影响SOFC的性能.文中介绍了SOFC阳极材料La0.75Sr0.25Cr0.5Mn0.5O3-δ(LSCM)的合成方法和性能表征.分别采用甘氨酸-燃烧法和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合成La0.75Sr0.25Cr0.5Mn0.5O3-δ(LSCM),然后把合成的LSCM放在温度分别是800 ℃、900 ℃、1 000 ℃的马弗炉中进行高温烧结一定的时间,通过对产品进行XRD、SEM、电化学性能分析,得出了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LSCM后,经1 000 ℃高温煅烧为较优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条件.
摘要:
采用维氏硬度试验,室温拉伸试验,电导率测试,慢应变拉伸试验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对人工时效前室温停放不同时间的7055铝合金管材的力学性能、电导率、耐应力腐蚀性能和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时效前进行室温停放,7055铝合金的晶内会预先析出GP区,为后续人工时效中的η相和η'相的析出提供形核的核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电导率.人工时效前室温停放6.5 h,7055铝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即677.9 MPa,电导率和延伸率分别为29.8 % IACS和14.9 %.继续延长室温停放时间,合金的抗拉强度降低,电导率不断增大.在室温停放48 h时,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649.7 MPa,延伸率为10.6 %,电导率为36.8 % IACS,此时合金的综合性能达到较优.
摘要:
采用了MMS-1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5182铝合金进行单道次压缩实验,对其热变形行为展开研究,构建了流变应力模型和加工图.结果发现:5182铝合金的流变应力随温度的升高、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逐渐减小;高温条件会促使动态再结晶的发生,而应变速率的影响可以忽略;合金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在高应变速率时会出现锯齿状波动;合金在加热温度420~500 ℃、真应变ε= 0.4、应变速率的热变形条件下会有一个高功率耗散因子区域;合金在450 ℃附近存在较大安全加工区域.
摘要:
分析研究RH冶炼周期的极限性环节和LF吨钢电耗及电极消耗高的影响因素,通过钢包全程加盖,优化脱碳工艺,改变硅钢加料方式,优化通电档位、提高新钢包烘烤效果、优化渣料加入量等各类攻关,RH平均冶炼周期从34 min降低到28.3 min,具备月产15万t能力;LF电极消耗从0.37 kg/t降至0.29 kg/t,电耗降低5.36 kWh/t,直接经济效益1 966.93万元,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矿业·环境
摘要:
以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为依托,结合修水县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概况,选取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量、斜坡结构类型、坡度、坡高、坡向和人类工程活动等8项指标,构成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修水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层次结构模型.通过构造两两判断矩阵,计算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值.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并进行了相应地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在该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评价结果基本与野外调查结果相吻合,为修水县地质灾害的防治及城镇规划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
摘要:
以某公司铅冶炼项目工程设计为实例,着重介绍了“富氧侧吹氧化熔炼—富氧侧吹还原熔炼”生产工艺,并对富氧侧吹氧化炉出口烟气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归纳,同时对其烟气净化除尘工艺的设计、设备选型、生产运行状况等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受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显著,土壤污染不仅对整个土壤圈层造成危害,而且对其它各大圈层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其污染源主要分为自然源和人工源2大类,所涉及到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有Hg、Cd、Pb、Cr、As、Zn、Cu、Ni等元素,如何有效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中从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国内外土壤修复研究现状,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几个方面阐述,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农业生态修复以及联合修复技术,阐述各修复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应用实例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其中最为常用的修复手段为生物修复,而联合修复因具备其它单一修复技术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可以作为今后在土壤修复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受污染土壤的治理借鉴经验.
摘要:
海泡石是一种具有吸附活性的天然硅酸盐黏土矿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可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和易再生的吸附剂.介绍了海泡石处理有机染料、含油废水、养殖废水、铝材切削液废水、垃圾渗滤液、腐殖酸、氨氮、微囊藻、果糖、双酚A、丙酮、甲苯、氯苯、六氯丁二烯、苯乙烯、萘、菲、十溴联苯醚、氯草敏、苯噻酰草胺、有机磷、阿特拉津等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有害非金属、硝酸盐、含氟废水、放射性核素等无机污染物的效果.天然海泡石对部分污染物的吸附率较低,而海泡石经物理或化学改性后可明显提高对部分污染物的吸附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海泡石作为环境保护用吸附剂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稀土专栏
摘要:
针对某钢厂冶炼钇基稀土处理钢时采用Al-C质水口耐材导致的水口结瘤问题,用SEM和XRD对水口结瘤物成分进行了分析,在结瘤层及耐材与结瘤物交界处进行了扫描观察.结果表明,水口结瘤物的来源主要是钢液中稀土铝酸盐、硅酸盐等高熔点化合物的析出,和稀土钢液对耐材内衬的侵蚀,同时结合相图客观分析了Al-C质耐材在钇基稀土处理钢应用中的水口结瘤机理.
摘要:
采用传统熔融冷却法制备Eu3+掺杂的硼铋钙红光玻璃,研究不同Eu3+掺杂浓度下,玻璃的密度、摩尔体积、折射率等一般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分析玻璃的激发、发射光谱及玻璃的结构和热稳定性,得到了一种高Eu3+掺杂浓度的红光玻璃.研究表明:随着Eu3+浓度的不断升高,玻璃的密度、折射率、玻璃转化温度和热稳定性逐渐升高,摩尔体积先减小后增大;8%(指摩尔分数,下同)为Eu2O3的较优掺杂浓度, 9%为玻璃成玻区中最大Eu2O3掺杂浓度.玻璃总体对称性均较低,为非晶态结构;玻璃结构致密程度先增大后减小,其结构单元主要包括[BO3]三角体、[BO4]四面体、[BiO3]三角体和[BiO6]八面体.制备的荧光玻璃因具有高的Eu3+掺杂浓度、与蓝光芯片的有效匹配度、优良的热稳定性、较低的熔点以及合适的折射率等特点,将有望成为白光LED用玻璃陶瓷的良好基质.
摘要:
采用水热法制备具有单一相六方晶系的LaF3:Eu3+纳米荧光粉.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光致发光光谱(PL)和荧光衰减曲线对LaF3:Eu3+纳米荧光粉进行表征.LaF3:Eu3+荧光粉的激发光谱主要由250 nm处的宽带(O2-→Eu3+的电荷转移跃迁)和一些尖峰(Eu3+ f-f跃迁)构成,其中位于近紫外区396 nm处有一较强的激发峰.通过发射光谱探测Eu3+在LaF3晶体中的局部晶场环境.在298 K下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可知,在六方晶系的LaF3纳米晶体中的Eu3+晶格位置从D4h降至到C2v,这是由于晶格变化所造成的.在396 nm激发下,观测到较优掺杂浓度为10%的LaF3:Eu3+荧光粉在591 nm(5D07F1跃迁)处有强烈的红色发射峰.其发光性能表明,LaF3:Eu3+红色荧光粉在近紫外发光二极管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摘要:
研究了不同含量的Nb添加对(Nd0.5Ce0.5)13Fe82-xNbxB5快淬合金的磁性能、物相组成、交换耦合作用及其初始磁化机制的影响.发现Nb添加能抑制α-Fe的形成,显著改善合金的磁性能.当Nb的添加量(原子分数)为0.5%时,合金获得较优的磁性能.随着Nb的添加量(原子分数)从0增加到0.5%,合金的矫顽力由未添加时的777 kA/m提升到900 kA/m, 最大磁能积也从未添加Nb时的64 kJ/m3增加到78 kJ/m3,而合金的剩磁仅由未添加Nb时的0.71 T轻微下降到0.70 T.合金中晶粒间的交换耦合作用随着Nb的添加而增强.合金的初始磁化机制也有了显著地变化.
x 关闭 永久关闭

敬  告

为进一步规范期刊查阅、引用、统计等,现对我部编辑出版的《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英文刊名全称和英文刊名缩写公告如下:

英文刊名全称为: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英文刊名缩写为:Nonferr.Met.Sci.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