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1987年, 双月刊
主管:

江西理工大学

主办: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有色金属学会

ISSN:1674-9669
CN:36-1311/TF
CODEN YJKYA9

马坑铁矿采矿工程三维巷道建模研究

苏成哲, 朱建新, 袁海平, 王瑞

苏成哲, 朱建新, 袁海平, 王瑞. 马坑铁矿采矿工程三维巷道建模研究[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0, 24(2): 3-6.
引用本文: 苏成哲, 朱建新, 袁海平, 王瑞. 马坑铁矿采矿工程三维巷道建模研究[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0, 24(2): 3-6.
SU Cheng-zhe, ZHU Jian-xin, YUAN Hai-ping, WANG Rui. Three-dimensional Tunnel Modeling of Makeng Iron Mine[J]. 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 24(2): 3-6.
Citation: SU Cheng-zhe, ZHU Jian-xin, YUAN Hai-ping, WANG Rui. Three-dimensional Tunnel Modeling of Makeng Iron Mine[J]. 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 24(2): 3-6.

马坑铁矿采矿工程三维巷道建模研究

基金项目: 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苏成哲(1985-),男,2008级硕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TD263;TP391.9

Three-dimensional Tunnel Modeling of Makeng Iron Mine

  • 摘要: 巷道的二维显示方式具有反馈速度慢,线路查看复杂,不能直观、立体、形象地描述井下已有巷道及其空间关系等缺点.采用AutoCAD、Surpac软件,以马坑铁矿巷道数据资料为依据,具体介绍了三维实体巷道建模的思路和过程,并构建了马坑铁矿三维巷道实体模型,实现了马坑铁矿巷道二维表达向三维展现的转化,为实现矿山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Abstract: The two -dimensional display of Tunnel has the disadvantages of slow feedback, complex line examination, and being unable to view directly the spatial relat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ree-dimensional tunnel modeling via AutoCad, Supac.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wo -dimensional image to three -dimensional display is actualized, which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mine digitization.
  • 巷道作为连接地面和地下而开掘的各类通道和硐室,是井下生产的动脉.由于井下巷道的复杂性和地下资源条件的不断变化,采用二维的方式显示巷道具有反馈速度慢,线路查看复杂,不能直观、立体、形象地描述井下已有巷道及其空间关系等缺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学者对巷道的三维实体建模做了有益的研究.魏占营[1]采用巷道拱顶曲面离散化的拓扑数据思想,将巷道划分为巷道体和巷道间节点进行巷道三维建模;徐福玉[2]以AutoCAD平台结合VC++. NET和Object ARX技术完成三维实体井巷构建;沈沄[3]利用拉伸、扫描、旋转等方法建立矿井通风网络的三维仿真模型等[4-7].本研究以福建马坑铁矿二维巷道实际数据资料为依据,利用AutoCAD软件强大的制图功能和Surpac矿山软件优越的建模功能,构建了该矿三维实体巷道模型,实现了马坑铁矿巷道二维表达向三维转化,从而能直观的描述三维实体巷道与巷道围岩的空间位置关系,为合理确定矿山开拓系统、优选采矿方法奠定了基础.

    巷道导线点的坐标是巷道数据源,井下的每一条巷道都布置了具有三维坐标的导线点,巷道的空间位置是由导线点的三维坐标决定的,因此巷道内的导线点是构建三维实体巷道的数据源.相对于整个矿区建模而言,可将巷道分解为多个相互交错的单一的巷道体,如果将巷道抽象为一条线,这条线就是巷道中线.如果将巷道体抽象为巷道中线、巷道断面和巷道的三角网格,那么相对局部矿区建模而言,根据巷道用途以及断面形状的不同,巷道体是不一样的.而巷道的空间形态是由巷道的断面决定的,因此巷道的断面数据也是构建三维实体巷道的数据源之一.

    由于井下测量受空间的限制,并且一些先进的测量仪如全站仪等在很多矿山单位还未能配置,所以导线测量仍是井下测量的主要手段.井下测量的导线点顺次连接起来并不是巷道的中线,因此导线点不能直接用来做巷道的中线,需根据导线点采用巷道中线逼近[8]的方法进行处理,来实现导线点换算为巷道中线点[9-10].将一条巷道换算后得到的中线点连接起来,即成了该巷道中线,所有的巷道中线组合在一起即可描述整个巷道的网络拓扑结构.

    巷道实体模型可直观反映巷道与矿岩、围岩空间位置关系.巷道模型采用中心线加巷道横断面的方法进行.根据巷道的功能并结合其地质条件情况,巷道的断面可能是矩形、半圆形、梯形拱、三心拱甚至是圆弧拱[1].本研究涉及到的断面形状主要是直壁拱形和圆形断面,圆形断面可类比直壁拱形进行建模.

    直壁拱形巷道的断面形状可以利用rhw 3个参数来控制.在运用矿山软件Surpac建立三维实体巷道时,为了加快巷道建模的速度、提高建模的效率并达到建模的智能化、自动化.采用5个线段逼近的方法来表达巷道拱顶的曲线部分,最终形成的巷道断面由8个坐标点组成(如图 1),虚线表示巷道拱顶的曲线部分,1~8表示点坐标的位置.

    图  1  巷道断面图

    福建马坑铁矿为国内特大型磁铁矿之一,现已探明为华东第一大矿,矿石类型为磁铁矿,具有储量大、岩体稳定、可选性好、矿床埋藏深度大、矿坑涌水量大和伴生钼矿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总储量为4.34亿t,平均品位Fe 37.99 %,矿区分为中、西两个矿段,铁矿石地质储量约为4.34亿t,其中:中矿段1.15亿t,西矿段3.19亿t.初步规划可建设600万t/a的特大型地下开采矿山, 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地下铁矿山, 计划分三期建设, 第一期开采+420~+530 m标高段矿体,地质储量约667.19万t,第二期开采+150~+420 m标高段矿体,铁矿石储量3800万t;第三期开采-100~+150 m标高段矿体,该范围内铁矿石储量20 700万t.

    随着实际开采的不断进行,井下巷道将不断的增加且更加的复杂.如图 2为马坑铁矿局部巷道,该二维平面图将巷道抽象成双线,这种显示巷道的方式不能直观的确定井下巷道的空间位置关系,而且巷道与周边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难以显示.为此采用矿山建模软件Surpac并结合绘图工具Auto- CAD将巷道二维表达向三维转化.

    图  2  马坑铁矿局部巷道

    Surpac矿业软件是世界矿业领域内具有领先水平的矿山应用软件,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5000多个用户,该软件有以下优点:能建立空间数据库、建立空间实体模型、块体模型,有优越的三维制图功能,能充分利用主剖面与加密剖面的探矿成果,建立切合实际的矿体三维模型、品位模型和巷道三维模型.

    目前马坑铁矿开采主要有+420 m、+390 m、+360 m、+330 m和+300 m 5个中段,各中段的水平巷道分别根据平面图建立巷道三维模型,其它巷道如斜坡道、提升井、盲斜井等根据巷道中线及巷道断面实测尺寸建立巷道模型.巷道建模步骤如下:

    (1)在已有的井下巷道AutoCAD二维图中,根据中段标高和巷道轨道数目进行巷道断面划分,如表 1中段高度为+420 m巷道断面尺寸情况.

    表  1  中段高度为+420 m巷道断面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针对不同中段高度的井下巷道导线点,图 3为+420 m中段局部巷道及巷道导线点(图 3中黑点代表导线点),在AutoCAD中采用巷道中线逼近的方法进行处理,得到经过换算的巷道中线点,再连接各中线点得到+420 m中段巷道网络拓扑结构,如图 4所示.

    图  3  +420 m中段局部巷道及巷道导线点
    图  4  +420 m中段巷道网络拓扑结构

    (3)保存巷道网络拓扑结构和巷道断面为dxf格式文件,完成巷道网络拓扑结构和巷道断面的AutoCAD处理.

    (4)网络拓扑结构在其节点处巷道延伸的方向不明确,为了便于巷道体的生成及巷道间的布尔运算需要对巷道网络结构在AutoCAD中进行处理.巷道网络拓朴结构可用结点、节点和巷道线[5]三种基本元素组成.图 5为处理后的巷道网络示意图,图 5中的ABCD等表示结点和节点,1、2、3、4表示巷道线.表 2为处理后拓朴网络结构形成三维实体的巷道中线路径.

    图  5  巷道网络示意图
    表  2  拓朴网络结构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5)在Surpac中导入dxf格式文件,并转换保存为str格式的线文件.运用Surpac的坐标转换功能将巷道中线局部坐标转换为与实际相符的世界坐标,再由中线与断面形成巷道实体的功能建立不同类型的巷道实体(如主斜坡道、竖井、斜井、各中段巷道实体等),并保存为dtm格式的实体模型.

    (6)将形成不同类型dtm格式的巷道实体组合成一个总的dtm格式文件,为了表达巷道模型的空间位置关系,采用将其与部分岩体模型共同展现的办法来实现,如图 6所示.

    图  6  巷道实体模型与部分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

    巷道是为采矿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动力供应等而掘进的通道,是井下生产的动脉.利用AutoCAD软件和Surpac矿山软件建立马坑铁矿三维实体巷道模型,实现马坑铁矿巷道二维表达向三维转化,将各采掘工程巷道与岩体之间的空间形态全方位地、可视化地、动态地展现出来,为合理的确定矿山开拓系统、优选采矿方法提供了良好基础,大大提高工程设计、分析的能力.其次建立三维实体巷道模型不仅能确保巷道资料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也减少工作量,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能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生产过程的可控性,为实现现代矿山的科学化管理,构建数字化矿山奠定了基础.

  • 图  1   巷道断面图

    图  2   马坑铁矿局部巷道

    图  3   +420 m中段局部巷道及巷道导线点

    图  4   +420 m中段巷道网络拓扑结构

    图  5   巷道网络示意图

    图  6   巷道实体模型与部分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

    表  1   中段高度为+420 m巷道断面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拓朴网络结构

    下载: 导出CSV
  • [1] 魏占营, 王宝山, 李青元.地下巷道的三维建模及C++实现[J].武汉大学学报, 2005, 30(7): 650-65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whch200507022&dbname=CJFD&dbcode=CJFQ
    [2] 徐福玉, 孙玉福.基于AutoCAD平台的矿山真三维实体巷道研究与实现[J].有色矿冶, 2007, 23(3): 20-23. http://www.cqvip.com/QK/92607X/200703/24864271.html
    [3] 沈沄, 王海宁, 黄国平.基于SolidWorks的矿井通风系统三维仿真模型[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7, 34(3): 40-42. doi: 10.3969/j.issn.1008-4495.2007.03.013
    [4] 袁海平, 何锦龙, 李肖锋.基于AutoCAD技术的矿床三维实体建模研究[J].采矿技术, 2009, 9(1): 115-116.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aikjs200901044
    [5] 汪云甲, 伏永明.矿井巷道三维自动建模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2006, 31(12): 1098-1100.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b0a8c51810a6f524ccbf8546-2.html
    [6] 徐志强, 杨邦荣, 王李管, 等.巷道实体的三维建模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 44(6): 202-20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sgg200806062&dbname=CJFD&dbcode=CJFQ
    [7] 姚建海.煤矿三维巷道建模技术研究[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0(1): 80-83. http://www.cqvip.com/QK/96842X/201510/666556744.html
    [8] 葛永慧, 王建民.矿井三维巷道建模方法的研究[J].工程勘察, 2006, 10: 46-4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KKC201602029.htm
    [9] 王凤林, 王延斌.巷道三维建模算法与可视化技术研究[J].工程勘察, 2009, 24(1): 91-94.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1dd3c87ea417866fb94a8e0f-2.html
    [10] 丁凌蓉, 沈澐.基于SolidWorks的螺杆压缩机体三维建模设计[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8(6): 17-19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70c427d8da38376baf1faebc.html
图(6)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1
  • HTML全文浏览量:  64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9-09-09
  • 发布日期:  2010-06-29
  • 刊出日期:  2010-05-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