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氯化法浸出阳极泥中的铜
-
-
传统的铜阳极泥脱铜过程,一般先经硫酸化焙烧,再用硫酸浸出。该过程成熟、指标稳定,浸出渣中的铜一般可保证在0.5%以下。由于回转窑一次性投资大,生产能力难于提高,面对铜电解阳极泥产量大幅度增加,只能被动地增加回转窑台数或增大其直径,来缓和矛盾。为此,有必要在局部改造的基础上,寻求新的途径,优先脱除阳极泥中的铜,使阳极泥量稳定在原设备可接受的水平。通过对氯化法的研究表明,水氯化法是一种可行的办法,铜的脱除率达96.13%,脱铜渣即使在电解阳极泥产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我厂生产设备仍可满足要求。
一 小试结果 小试时观察了下列影响:
1.氯酸钾加入量的影响。氯酸钾加入量,为浸出脱铜最主要因素之一。试验中固定反应固液比1:5,反应时间3小时,反应温度80℃,硫酸酸度取84.93g/L。随氯酸钾与阳极泥中含铜量之比增加(氯酸钾加入量增大),铜、碲浸出率上升,当氯酸钾与铜之比为0.8时,,铜浸出率96.92%,达到较优指标,但此时碲浸出率也由31.67%迅速增加到45.83%,造成大量有价金属损失。
随着氯酸钾加入量增加,砷达到一定水平,然后继续增加氯酸钾,砷浸出率反而下降。氯酸钾增加,浸出后渣率逐渐下降。
综合考虑氯酸钾消耗和碲浸出等因素,取KClO8:CU=0.6。
2.硫酸酸度:反应在硫酸介质中进行,反应固液比、反应时间及温度、氯酸钾与铜之比,均同上。其他条件一定时,硫酸酸度对铜浸出率影响不大。当酸度较低时,随酸度增加碲浸出率上升,但到达127.4g/L后,随酸度增加,碲浸出率反而下降。综合平衡,考虑选择硫酸酸度127.4g/L,反应时间3小时,反应温度80℃。
3.固液比影响。固定反应初始KClO3:Cu=0.6,硫酸酸度127.4g/L,反应时间3小时,湿度80℃,随着液固比增大(即缩小固液比),铜浸出率有所上升,碲的浸出率如上升较快,砷的浸出率相应下降,渣率也相应降低。根据铜、碲、砷浸出情况,为便于碲的集中回收,选择固液比为1:5为宜。
4.反应时间。固定反应初始硫酸酸度为127.4g/L,KClO3:Cu=0.6,固液比1:5,温度80℃,反应时间虽从2小时延至5小时,不论铜、碲、砷浸出率还是反应的渣率,影响都不明显,表明以延长时间为手段来提高铜的浸出率显然是不行的。反应时间以2小时为好,为使氯酸钾充分反应,不宜再缩短反应时间。
5.反应温度。固定反应过程硫酸酸度为127.4g/L,KClO3:Cu=0.6,固液比1:5,反应时间3小时。反应温度越高,铜、蹄浸出率上升,低于60℃时,,砷浸出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高于60℃则随温度上升而下降。渣率也随温度上升而逐渐下降。据此,选定反应温度为60℃。
综合考察上述诸影响因素最后确定:固液比1:5,反应时间2小时,KClO3:Cu=0.6,反应温度60℃,硫酸酸度254.79克/升。用这个浸出条件作进一步试验的铜浸出率96.13%,渣率51.81%,渣含铜2.1%。
二 分析比较
1.水氯化法取代硫酸分铜的可行性。我厂分铜过程现置于回转窑蒸硒之后,而水氯化法要求设于回转窖蒸硒之前,先脱铜再送回转窑蒸硒,然后分碲。该法每天返回电解净液工段溶液可减少2.7M8,其寖出液含碲为现有分铜液的1/3-1/4,碲含量不但低于分铜液而且比电解液含砷还低。Cl-含量虽超过电解液含量,但仍低于分铜液。由于阳极泥中约含一半金属铜,故水氯化过程最终残剩在脱铜渣中的铜,主要为金属铜。
表 1 不同溶液成分局部氯酸钾过量或加入过快,使金暂时进入溶液,也会很快被金属铜所置换,再次进入浸出渣。故该法不可能促使金进入液相损失。即使浸出后溶液含金较高,也可采用补加阳极泥回调终点的措施,将金沉回。且现有分铜衬钛反应槽即可满足要求。可见,水氯化法取代硫酸分铜,技术上是可行的。
2.水氯化法浸出渣渣率51.81%,进入回转窑的阳极泥减少48.19%, 按目前1.8吨/日计,每天回转窑阳极泥处理量可增至3.474吨/日,每年能处理1042吨。据现有分铜设备,该法脱铜每天可处理2.7吨阳极泥,而我厂现分铜过程1.8吨蒸硒渣,每天仅处理1.36吨,这样,水氧化法阳极泥处理能力,既高于现生产设备,且可满足富氧和今后发展的需要。虽増加了氯酸钾消耗,但总的封料消耗比现行流程少516.68元/吨阳极泥。且毋需增加设备。
表 2 阳极泥材料单耗三 水氯化法工艺流程
原则流程见图 1所示。阳极泥先采用氯酸钾脱铜再送入回转窑,然后分碲。为了利用蒸硒渣中的残酸,分碲用高酸浸出。阳极泥脱铜后渣含Se上升,考虑到回转窑蒸硒,渣含硒也可能会相应上升,在分碲过程硒将进入分碲液,为了回收这部分硒,分碲液处理增加沉硒工序。分碲渣送氯化分金,然后亚钠分银,分别用SO2和甲醛还原得到粗金银粉。
据现有设备情况,水氯化法浸出脱铜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该法与现行流程比,材料单耗降低500多元/吨阳极泥,回转窑和分铜能力成倍增长,可满足生产及今后发展的需要。
-
表 1 不同溶液成分
表 2 阳极泥材料单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