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1987年, 双月刊
主管:

江西理工大学

主办: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有色金属学会

ISSN:1674-9669
CN:36-1311/TF
CODEN YJKYA9

安溪县古老滑坡特征及防治措施

康斌, 黄国平, 林枢

康斌, 黄国平, 林枢. 安溪县古老滑坡特征及防治措施[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0, 24(1): 17-21.
引用本文: 康斌, 黄国平, 林枢. 安溪县古老滑坡特征及防治措施[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0, 24(1): 17-21.
KANG Bin, HUANG Guo-ping, LIN Shu. Feature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Gulao-landslide in Anxi County[J]. 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 24(1): 17-21.
Citation: KANG Bin, HUANG Guo-ping, LIN Shu. Feature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Gulao-landslide in Anxi County[J]. 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 24(1): 17-21.

安溪县古老滑坡特征及防治措施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康斌(1968-),男,工程师

  • 中图分类号: P642

Feature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Gulao-landslide in Anxi County

  • 摘要: 古老滑坡是安溪县村庄和农田分布的重要场所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台风暴雨引发区内古老滑坡“复活”有增多趋势,其规模大,危及人口众多,危害程度重大,是其它灾害类型无法比拟的.文中从古滑坡微地貌及其变形特征入手,分析总结了其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内古老滑坡防治措施.
    Abstract: Typhoon and storm resulted in increasing numbers of landslides in Anxi County in recent years. Landslides has caused great damage to the victim area.Based on the micro landforms and metamorphic features,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landslide's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区内以山地为主,人口稠密(平均人口密度349.0人/km2),暴雨频发,是福建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内已查明的地质灾害共665处[1-2],其中大部分是位于房前屋后的小型工程滑坡和崩塌.已查明的古老滑坡虽然仅19处(约占全县灾害总数的2.9 %),但其规模较大,涉及面广,危及人口多,危害程度大,是其它类型滑坡无法比拟的.笔者曾两次深入区内进行调查与复查,对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研究从区内古老滑坡微地貌特征和变形活动特征入手,分析总结了其特征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溪县古老滑坡防治措施,希望有助于当地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安溪县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区内峰峦叠嶂,沟谷纵横,地形变化较大,最高海拔达1600 m,最低处海拔32 m,相对高差达1568 m.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57 %,河流堆积阶地及山间盆地仅占4. 43 %.根据地形地貌特征的差异,从湖头盆地西缘至官桥盆地西缘一带为天然分界线,线以西称内安溪,线以东称外安溪.外安溪地势较低,平均海拔300~400 m,以低山、丘陵、串珠状河谷为主,河谷比较宽阔,丘陵起伏平缓,人口居住密集;内安溪地势较为高峻,平均海拔600~700 m,以中山、中低山、低山为主,坡度较大,河谷狭窄.

    区内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气候温和.外安溪基本无冬,夏长而炎热,年平均气温19~21 ℃,年平均降水量1546.2 mm;内安溪则四季分明,春秋长夏渐短,有短冬,年平均气温16~ 18℃,年平均降水量1985.4 mm.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雨季(3~6月)、台风季节(7~9月)和旱季(10月~次年2月)分别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4 %~52 %、31 %~41 %和14 %~17 %.每年台风及热带风暴登陆的频度约1~3次,台风暴雨特点是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是区内地质灾害主要诱因之一.

    区内水系发育,分属东、西两大水系.东部水系属晋江水系,流域面积约1910 km2;西部水系属九龙江支流,流域面积约1103.2 km2.

    区内自老至新出露地层有震旦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四系.侏罗系分布最广,面积1685.59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0 %以上,岩性以火山岩为主;其次是三迭系;其余地层零星分布.

    侵入岩主要分布于中部及东南部,出露面积约998 km2,酸-中酸性岩为主.其规模以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为最大,出露面积约620 km2,岩性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此外晚侏罗系还有部分浅成、超浅成火山岩体出露,面积约100 km2.

    安溪县经历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多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发育,构造形迹主要有褶皱及断裂.

    基底褶皱主要有北部东西向背斜,中部青洋-珍地背斜,西部南北向背斜.

    区内以断裂为主的构造形迹发育,主要有EW、SN、NNE、NE、NEE、NW构造,构造带规模长18~55 km,宽12~24 km,大多为压型-压扭性断裂组成.

    区内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3种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城关、湖头、官桥等地的山间谷地中.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砾卵石或泥质砂砾石中,水量均较贫乏,单井涌水量20~70 m3/d.但位于河床一级阶地、河漫滩中的孔隙水,其富水性可达中等-丰富.

    基岩裂隙水广泛分布于调查区变质岩、一般碎屑岩和岩浆岩地区.地下水赋存于构造裂隙及风化裂隙中,水力性质以潜水为主,地下水迳流模数一般3~6 L/s.km2,泉流量常见值0.12~1.0 L/s,富水性极不均匀,一般为贫乏.

    碳酸盐岩岩溶水主要分布于剑斗、潘田、珍地等地,分布面积小于20 km2.地下水赋存于含燧石灰岩溶蚀裂隙及溶洞中,以覆盖型为主,裸露型仅零星分布,其富水性极不均匀.

    区内已查明的古老滑坡有近20处,大多数位于内安溪中低山-低山区,滑坡体上均有村庄及农田.调查表明,20世纪50年代个别古老滑坡就开始变形活动,八九十年代逐渐增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台风暴雨强度增大,复活数量日益增多.变形迹象主要表现为地面开裂、位移及房屋变形等,潜在规模以中-大型[3]为主,分布范围广,危害程度大(见表 1[1-2]).

    表  1  安溪县古老滑坡变形特征表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区内古老滑坡虽经后期自然和人为强烈改造,其微地貌特征仍然依稀可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古老滑坡多位于山前地形相对平缓的斜坡上,与周边山体相比要明显低几十至几百米,坡度比周边山体要明显平缓,微地貌多呈凹凸不平、不规则阶梯形状斜坡,与周边山体直线型斜坡和凸型或凹形斜坡相比明显不同.阶梯宽窄不一,十几至上百米不等,多为村庄及农田分布区(图 1).如蓬莱磜内涵婆墘古老滑坡主要发育3个阶梯,上下阶梯为村庄,中部阶梯为基本农田.

    图  1  阶梯状斜坡及滚石地貌

    圈椅状地形发育.该地形是古老滑坡典型的微地貌特征之一,区内多处古老滑坡保持有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如龙门仙西村后掘、金谷镇河山村格头等古老滑坡,上部三面环山,坡度30~40°,中部发育一个较大的缓坡平台,坡度10~15°,下部坡度25~35°,呈明显的圈椅状地形,村庄位于中部平缓台阶处.

    双沟同源现象发育.有些古老滑坡滑体两侧大多发育有切割较深的冲沟,冲沟上宽下窄多呈“V”型,切割深度几米至几十米不等,其起源于古老滑坡山头.如桃舟乡桃舟小湖自然村、湖头镇大埔村等古老滑坡均呈双沟同源现象发育.

    古老滑坡另一微地貌特征是其前缘伸入河流,使河流出现不正常突出,河岸阶地连续性遭到破坏.如龙门镇仙西村后掘及蓬莱磜内涵婆墘等古老滑坡,其前缘伸入河流中,造成阶地缺失,而河流上下游均可见明显的一级阶地.

    区内古老滑坡发生后,其前缘曾堆积了大量的大小混杂的块石,形成特有的落石堆积地貌.这一特征在火山岩地区表现更为明显,虽经后期村民建房、修筑梯田等取用,但在沟头田边,常见巨大的滚石.如龙绢乡灶坪村石空疗、桃舟乡桃舟吾岩坪等古老滑坡,坡脚房前屋后及田边均见滚石,大者达10 m×20 m×6 m(见图 1).

    变形活动是判别古老滑坡“复活”的重要标志之一,区内古老滑坡主要变形活动如下.

    古老滑坡滑体中、上部裂缝发育,有的弧形裂缝形成滑坡后缘及两翼.裂缝发育有一条或数条,为拉张裂缝,大多呈弧形或线形,连续或断续出现,断面多呈“V”型,延伸长几十米至几百米不等,宽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错.如金谷镇金山村郭厝垵滑坡,后缘曾经出现一条延伸长大300 m的弧形裂缝,宽10~30 cm,下错20~30 cm;中部水泥公路上出现数条斜裂缝,形成带宽约2 m的裂缝带,水泥路面出现虚脱、翘曲现象.

    滑体上民房出现开裂、变形.但位于裂缝带上的房屋开裂、变形较严重,有的甚至倒塌.裂缝带以外,房屋开裂变形相对轻微.如金谷镇金山村郭厝垵滑坡,滑体中上部房屋开裂严重,墙体裂缝最宽处达10 cm以上(图 2),造成房屋严重倾斜、变形,而下部房屋变形较轻微.

    图  2  滑体上房屋开裂

    滑体上变形迹象还有竹木歪斜、灌溉水渠及农田漏水等现象.如:西坪内社村及西坪尧山尾厝等滑坡,滑体上均出现树木歪斜现象;蓬莱镇磜内村函婆墘和湖头大埔村等滑坡,滑体上灌溉水渠和农田出现漏水现象.

    大型中-厚层古老滑体前缘常有泉水出露,且成片出现,长年不干,形成沼泽地.如桃舟乡小湖自然村滑坡,其前缘农田中泉眼密布,农田经年不干涸,形成湿地.部分古老滑坡前缘除出现泉水外,尚出现凸鼓、位移及小型滑坡等变形特点.如金谷镇金山村郭厝垵滑坡前缘某民房后挡墙出现明显向前鼓凸现象(图 3),桃舟乡桃舟村吾岩坪滑坡前缘公路内沟逐渐变窄至最后完全消失;又如蓬莱镇磜内村函婆墘滑坡前缘局部出现小型滑坡,滑坡方量几百至数千方,造成局部房屋倒塌.

    图  3  滑体前缘变形(房后挡墙外凸)

    上述变形特征表明,古老滑坡已经局部复活或完全复活,其主要变形模式为滑移-拉裂型[4],但大部分尚处于蠕滑-挤压阶段,少数处于挤压-滑动阶段[5].滑体的蠕滑速率往往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如降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特点,这种滞后与降雨强度有直接相关,只有当降雨强度达到150 mm/d以上时,滑坡常在峰值时发生[6].野外调查及监测资料表明,区内古老滑坡一般发生在台风暴雨正面袭击的年份,如:1990年7月31日-8月3日(降雨量300 mm以上),2000年6月18-19日及8月23-26日(330 mm和359.4 mm),2005年8月13-14日(302.9 mm),2006年7月16-17日(439.9 mm),这五次台风降雨强度均达300mm以上,区内大部分古老滑坡均在这几次峰值降雨期间复活或出现变形活动加剧现象.而旱季则不活动,台风活动相对较弱的年份变形活动小或不甚明显.

    基于区内上述古老滑坡的变形活动特点,结合安溪县现阶段防灾实际,宜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以监测预报为主.监测应结合当地气象预测预报进行.单个地质灾害点监测可采取宏观地质观测法、简易观测法和钻孔测斜观测[6].宏观地质观测是对上述古老滑坡进行实地踏勘调查,根据其变形、位移迹象,对其稳定性、危害程度、规模等做出定性分析;对变形明显的地表及墙壁裂缝,在裂缝两侧设置简易监测桩、墩或钉,直接量测裂缝张开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对有条件的点,也可采用钻孔测斜,监测滑体深部位移情况.

    (2) 加强地表排水措施.在滑坡后缘设置排水沟拦截滑坡区以外水体,滑坡区内设置树枝状排水沟,把滑坡区内的降水及地下水露头排出滑坡区,减少地表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3) 及时采取裂缝填埋措施.对滑体上产生的裂缝及时用粘土夯填,防止地表水进一步渗入.

    (4) 采取水改旱措施.将古老滑坡体上的水田改成旱地是防止滑坡复活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一些滑坡体上水田改成茶园,有效遏制了古老滑坡进一步变形活动.安溪是我国乌龙茶的主产地,茶园产业已初具规模,其经济效益远比种植水稻等经济作物效益高.因此,大力发展茶园经济完全能解决当地村民的生计问题.

    (5) 地下排水措施.采取盲沟、盲洞等地下排水工程,疏干滑坡体内地下水.

    (6) 搬迁避让措施.鉴于古老滑坡规模较大,影响的人员较多,采取工程治理难度大,同时也不经济,因此,建议采取搬迁避让较为适宜.但搬迁避让牵涉面广,影响较大,宜根据轻重缓急,采取分批分期搬迁措施,即重点受灾户先搬迁,受灾较轻的住户后迁的原则进行.

    对实施搬迁避让的村民,在未完全搬迁完毕前,应加强对滑坡体活动变形迹象的监测,做好安全转移预案,雨季及台风暴雨季动员尚未搬迁的住户采取异地临时避让措施,直至受威胁住户全部搬迁为止.

    古老滑坡作为一种地质现象,一方面,其活动为山区村民提供了一个地势相对平缓、赖以生存的憩息场所;另一方面,其“稳定”是相对的,一旦条件改变,其“复活”又给村民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内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加上全球性气候变化带来的局部灾难性异常天气逐年增多,诱发古老滑坡复活的几率越来越大.因此,正确认识古老滑坡复活的条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时掌握其变形活动特征,“对症下药”,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 图  1   阶梯状斜坡及滚石地貌

    图  2   滑体上房屋开裂

    图  3   滑体前缘变形(房后挡墙外凸)

    表  1   安溪县古老滑坡变形特征表

    下载: 导出CSV
  • [1] 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福建省安溪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 福州: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2001.
    [2] 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福建省安溪县地质灾害点复核调查报告[R]. 福州: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2008.
    [3] 国土资源部. 县(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 [R].北京:国土资源部,2006.
    [4] 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5] 王恭先、徐峻龄、刘光代,等. 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6] 殷坤龙,张桂荣,龚日祥,等.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图(3)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0
  • HTML全文浏览量:  33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9-12-15
  • 发布日期:  2010-03-20
  • 刊出日期:  2010-02-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