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1987年, 双月刊
主管:

江西理工大学

主办: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有色金属学会

ISSN:1674-9669
CN:36-1311/TF
CODEN YJKYA9

Mg-Gd-Y-Zr镁合金时效硬化研究

方玲, 张小联, 谭爱花, 杨少铭

方玲, 张小联, 谭爱花, 杨少铭. Mg-Gd-Y-Zr镁合金时效硬化研究[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08, 22(3): 29-31.
引用本文: 方玲, 张小联, 谭爱花, 杨少铭. Mg-Gd-Y-Zr镁合金时效硬化研究[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08, 22(3): 29-31.
FANG Ling, ZHANG Xiao-lian, TAN Ai-hua, YANG Shao-min. On the Law of Age-hardening of Mg-Gd-Y-Zr Magnesium Alloy[J]. 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8, 22(3): 29-31.
Citation: FANG Ling, ZHANG Xiao-lian, TAN Ai-hua, YANG Shao-min. On the Law of Age-hardening of Mg-Gd-Y-Zr Magnesium Alloy[J]. 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8, 22(3): 29-31.

Mg-Gd-Y-Zr镁合金时效硬化研究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方玲(1978-),女,江西上饶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有色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研究工作

    张小联(1965-),男,江西于都人,教授,主要从事有色金属材料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TG146.2

On the Law of Age-hardening of Mg-Gd-Y-Zr Magnesium Alloy

  • 摘要: 通过对Mg-Gd-Y-Zr合金进行充分固溶,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时效实验,研究了该合金在时效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及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充分固溶处理后,Gd、Y元素在合金晶界处的偏析基本消除;200 ℃时效时,合金硬度随时效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出现小峰值,随后继续增长,达到峰值后,硬度缓慢下降,逐渐趋于平稳;时效温度越高,合金时效动力越大,达到峰值硬度所需的时间越短,峰值硬度越小。
    Abstract: Through the full solution and agi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microstructure and hardness of MgGd-Y-Zr alloy in the process of aging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segregation of the Gd and Y in the grain boundary can be eliminated almost completely by full solution treatment; aged at 200 ℃, the value of hardness increases rapidly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n emerges a little peak, after that the value rises slowly; the hardness begins to fall down slowly when reaches its peak hardness; The higher the aging temperature, the smaller the peak hardness, and the shorter the time of reaching the peak hardness.
  • 下向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法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开始应用的一种新型采矿方法,广泛应用于金属矿山。多年来,矿山工作者对该采矿方法的充填体的受力情况、充填体中布设钢筋的直径及形式、充填材料的选择与配比、进路断面大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例如:充填体主要有三种作用机理[1]; 在充填体内布筋,可以明显改善充填体抗弯力学性能, 进而提高充填体的稳定性[2]; 尾砂充填体与岩体的匹配分析[3]。随着矿山充填采矿方法应用的比重的逐步提高,充填体力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力学分支[4]

    武山铜矿采用下向进路式水砂充填法,出矿后先铺设300 mm厚的钢筋混凝土假顶,然后充以不含水泥的江砂。由于该方法工艺复杂、采幅小、效率低,难以满足扩大断面进路开采的要求。因此,为了简化生产工艺,降低充填成本,满足扩大断面后对充填体的强度的要求,本文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详细分析扩大断面后,充填体人工假顶位移、应力场整体变化规律,为最终确定进路尺寸、充填体的配比、合理的配筋形式提供科学依据。

    依据武山南矿带-210 m中段W4盘区基本条件,模拟第三分层以下胶结充填试验力学过程。此次模拟旨在:

    (1) 研究回采断面扩大后顶板充填体力学表现的变化,为扩大断面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2) 验证灰砂比1:4充填体能否作为人工假顶以及是否具有承载梁的力学状态,从而为该试验的推广应用及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充填体配置钢筋有助于提高充填体整体稳定性的力学机制,横筋、竖筋在充填体内所起的力学作用,为合理配置钢筋提供科学依据。

    为此建立了以下四个模型:

    (1) 回采断面为3 m×3 m模型,充填体下半部分灰砂比为1:4,充填体上半部分灰砂比为1:8;

    (2) 回采断面为5 m×3 m模型,充填体下半部分灰砂比为1:4,充填体上半部分灰砂比为1:8;

    (3) 回采断面为5 m×3 m配置竖筋模型,充填体下半部分灰砂比为1:4,充填体上半部分灰砂比为1:8,竖筋在断面中间布置一根,两侧距离中间1.5 m处各布置1根,断面上共3根;

    (4) 回采断面为5 m×3 m配置竖筋、横筋模型,充填体下半部分灰砂比为1:4,充填体上半部分灰砂比1:8,竖筋在断面中间布置一根,两侧距离中间1.5 m处各布置1根,长1.8 m,断面上共3根,横筋布置在距离充填体顶板底部0.5 m处,水平放置,长3 m。

    矿岩及充填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见表 1

    表  1  矿岩及充填体的物理力学参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边界条件:

    模型两侧的边界条件为水平位移限制,模型底部为垂直位移限制。

    初始应力:

    试验设备主要由加载系统、声发射系统、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组成。岩芯采用现场地质钻孔岩芯。

    根据单轴压缩全程应力-应变曲线以及Kaiser效应原理,测得对应的应力值为4.23 MPa。由计算得到的垂直地应力值为5.61 MPa。按照中国大多数为0.8~1.2[5],同时由于目前开采深度下南矿区W4盘区原岩应力场对该采矿方法充填体顶板稳定性影响不十分显著,取

    (1) 位移变形总体分布规律如图 1所示,进路回采后,矿体侧产生的位移很小,充填体侧和人工假顶的位移较大,且都是向着开挖空间方向变形,这种位移变形规律与进路断面大小、上个分层充填体钢筋布置方式无关。换言之,进路断面尺寸、充填体钢筋布置方式不能明显影响开挖后位移场分布规律。

    图  1  进路变形图

    (2) 回采进路开挖后充填体顶板垂直位移分布如图 2所示,断面由3 m×3 m扩大为5 m ×3 m后,充填体顶板垂直位移分布规律保持不变,但垂直位移量有所增大; 上个分层充填体布置竖筋、横筋对充填体顶板垂直位移即下沉量几乎不产生作用。

    图  2  进路充填体顶板垂直位移(单位:m)

    通过本项目研究,着重考察1:4充填体能否充当承载层,是否具有梁的性质。由于承载层最危险点在其下表面2个支撑力之间的中心点处,当承载层在均布载荷下破坏时,必然先沿承载层下表面在一定深度内产生拉断破坏。因此,承载层水平应力是分析承载层的关键。通常采用最大拉应力强度理论作为判断充填体稳定性的判据,原因也正在于此。

    图 3列出了1:4充填体中间部位水平应力和按照梁理论计算得到的理论应力分布。从图 3可以看出,1:4充填体中间部位水平应力分布与梁理论基本吻合,充填体钢筋布置形式不能明显影响水平应力分布状态,从而说明了:

    图  3  回采进路上部中央垂直线水平应力分布

    第一,1:4充填体能够作为承载层;

    第二,采用梁理论进行承载层设计是可行的;

    第三,充填体内布置钢筋后,仅改变局部应力状态,仍然可以采用梁理论进行理论分析。

    图 4所示,进路回采后,竖筋整体呈受拉状态,竖筋对于承载充填体(人工假顶)起到了一定的悬吊作用,由于靠近充填体一侧的顶板充填体相对变形较大,因此靠近充填体一侧的竖筋拉力作用较小,靠近矿体一侧的竖筋拉力作用更为显著。

    图  4  竖筋受力分布(单位:kN)

    在承载充填体下部布置横筋后,由于横筋可有效控制充填体顶板拉断破坏,改善了充填体受力状态,表现在竖筋的拉力的减小。

    横筋受力状态如图 5所示。该图表明了横筋在提高承载充填体稳定性作用如下:首先由于靠近充填体一侧的顶板充填体相对变形较大,横筋在相对一侧的轴力、剪力均大于靠近充填体的一侧,从而使靠近充填体一侧的承载层整体强度得到提高。由于充填难以接顶,靠近充填体一侧承载层临空面大于进路宽度,此时,横筋作用更为显著。其次,由于承载层底部中央易受拉断破坏,横筋可有效提高承载层底部抗拉性能,图中弯矩曲线也说明了这一点。

    图  5  横筋受力分布

    配置钢筋对充填体稳定性的分析如图 6所示,进路回采后,在进路靠矿体一侧上、下角为应力增高区,是应力集中区域,该区域破坏形式表现为压、剪破坏。进路上方为应力释放区,回采后应力减小以至出现拉应力区域。由于充填体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因此,充填体人工顶板掉块、冒落是最主要的破坏形式。

    图  6  主应力分布

    图 6表明,进路断面宽度的增加,使假顶底部拉应力值增大,拉应力区域扩大; 充填体内配置钢筋后可使拉应力值和拉应力区域减小,从而提高了假顶整体稳定性,这是充填体内配置钢筋的力学机理所在。

    充填体人工假顶拉应力区主要集中在假顶底部,布置横筋后,并不能有效减小拉应力值,相反,拉应力有所增加,其原因在于充填体与横筋黏结强度低,相当于横筋周围充填体内存在结构面,横筋与充填体之间不能变形协调,即横筋与充填体之间互为独立的单元,从而对于横筋以下50 cm厚度的充填体稳定性只能起到反作用。

    上述分析表明,横筋对于提高充填体人工顶板整体稳定性发挥了作用,但对于其下充填体不起作用,不能有效防止充填体人工顶板掉块的产生。为此,采用400 mm×400 mm网度的Ø10~12 mm钢筋网,钢筋端部向上弯折,形成短的竖筋,将主筋以下容易拉裂的充填体层与上部的充填体连接。在竖筋中部区域,有条件时应多设短竖筋(可利用钢筋搭接部分),短竖筋向上部分应大于500 mm。钢筋与钢筋、钢筋与竖筋间用扎丝绑扎牢固,竖筋的网度与规格和原来的保持一致。

    图 6图 7所示,回采进路一侧为矿体,其上部为充填体属于硬支弱板结构,假顶与侧壁交接处的应力集中是导致充填体顶板失稳的重要诱因,该处无论是拉伸或剪切破坏,都将导致承载层进一步下沉变形,加剧承载层中心点受拉破坏,就理论分析而言,减小矿体的弹性模量能够削弱应力集中的程度,但其难以在工程实际中实现,为此,只能依靠增加充填体底部强度,采用400 mm×400 mm网度的钢筋网,并使钢筋端部向上弯折,形成短的竖筋,这是控制应力集中的有效方法。

    图  7  顶板挠曲曲线

    (1) 进路断面尺寸、充填体钢筋布置方式不能明显影响充填体人工假顶位移、应力场整体分布规律;

    (2) 灰砂比为1:4的充填体可以作为承载层(人工假顶),并且充填体中间部位水平应力分布与梁理论基本吻合,可以应用梁理论进行设计;

    (3) 充填体内布置横筋可提高充填体人工顶板整体稳定性,但不能有效防止人工顶板掉块的产生。

  • 图  1   实验合金在不同工艺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a-铸态(200倍); b-固溶200 ℃人工时效(200倍)

    图  2   实验合金200 ℃时效时的硬化曲线

    图  3   实验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时效的硬化曲线

  • [1] 李元元, 张卫文, 刘英, 等.镁合金的发展动态和前景展望[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04, (1):14-17.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dd691dc758f5f61fb7366681-3.html
    [2] 张静, 潘复生, 李忠盛.耐热镁合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J].铸造, 2004, 53 (10):770-772. doi: 10.3321/j.issn:1001-4977.2004.10.003
    [3] 邓玉勇, 朱江, 李立.新型金属材料镁合金的发展前景分析[J].化工技术经济, 2002, 20(4):9-13. http://jz.docin.com/p-390908688.html
    [4] 吴安如, 董丽君, 夏长清, 等.稀土元素对镁合金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 2006, 35(4):26-30. http://www.cqvip.com/QK/93453X/200604/21267084.html
    [5] 郭旭涛, 培杰, 刘树勋, 等.稀土耐热镁合金发展现状及展望[J].铸造, 2002, 51(2):68-71. doi: 10.3321/j.issn:1001-4977.2002.02.002
    [6] 肖阳, 张新明, 蒋浩, 等. Gd和Y偏析对Mg-9Gd-4Y-0.6Zr和Mg-7Gd-4Y-0.6Zr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8(1):24-29. http://industry.wanfangdata.com.cn/yj/Detail/Periodical?id=...
    [7] 陈部湘, 张新明, 邓运来, 等.时效对Mg-9Gd-4Y-0.6Zr挤压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湖南有色金属, 2007, 23(1):35-37.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c1d49508581b6bd97f19ea45-2.html
    [8] 杨云龙. HZL114A合金时效过程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 2006: 18-21.
图(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1
  • HTML全文浏览量:  40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8-06-30
  • 发布日期:  2008-09-29
  • 刊出日期:  2008-08-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