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矿区上中部开采及空区处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摘要: 本文介绍了黄沙钨矿区在发生了激烈地压活动之后,利用地压科研成果,成功地制订出矿区上中部开采及空区处理方案;论述了方案制订的依据、原则,以及方案的具体的容和实施结果,并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还揭示了当前仍然存在的地压问题,提出了继续开展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课题的具体内容与要求.这是一篇论述钨矿地压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实例文章。
-
在赣南钨矿山相继发生几次大面积地压活动之后,过去曾被忽视的钨矿薄矿脉开采后的空区处理,便成为钨矿开采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黄沙矿区地压活动规律研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在这个研究课题中,把矿区上中部开采及空区处理问题列为一个专题。通过地质调查分析,地压现象观测,原岩应力测量以及地压区采场回采试验,最后提出了矿区上中部开采及空区处理方案。经上级批准,通过八年来的实施,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 地质和开采状况
黄沙钨矿床是目前已知钨矿中类型最多的一个大型矿床,其构造部位属南岭与新华夏构造带交接部位,处于南北走向复式背斜之东南翼。上部岩层为变质砂岩,深部为花岗岩,矿区断层节理发育,矿岩属中等稳固。矿脉分四组:
北组:走向东西,南倾,倾角65°~ 85°。上部为典型细脉带,中部为大脉带,深部为单一大脉。
中组:走向、倾角似北组,上部为多条可分釆的单脉,中部为大脉带,深部为单一大脉。
南组:走向、倾角似中组,矿脉规模小,上下产状无大的变化。
芭蕉坑组:规模最大,走向北西,与上三组斜交,倾角70°~85°, 上部矿化不深,无开采价值,中部为大脉带,深部为单一大脉。
在课题开始时的矿区开采状况是:矿区生产主要在中组。北、芭组由于勘探较晚,尚未进行开采,而中组4中段以上已用浅孔留矿法开采结束,位于下盘的主脉,6中段已采完。由于下盘脉超前两个中段开采,且时间较久,使位于上盘及中间地带的矿脉处于岩石移动区内,产生了激烈的地压活动。因此圈定为地压激烈活动区,停止了开采。矿山生产受到极大限制,生产极不正常。这个状况对制定上中部开采及空区处理方案提出了很高的现实要求。
二 制定方案
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开采方案,可以说找不到一个可供模拟的现成模式。唯一的方法是从总结、研究本矿区特定规律入手,结合外部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中产生可行的方案进行对比。要从最基本的调查测试开始,找出可以作为设计依据的规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可以作为方案设计的依据。
1.岩石物理力学性能。通过单轴、三轴岩石试块的强度试验及弹性参数测定,岩石属坚硬脆性,岩体属整体裂隙块状结构,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明显地受结构面控制,当试件含裂隙时,抗压强度降低50%以上,且弹性阶段不明显,破坏不猛烈。
2.岩体稳定性。矿山经开采以后, 形成各种形式的工程结构体,其稳定性主要受岩体构造弱面与临空面的组合控制,11条走向变异的较大断层和五组异向节理切割,以及地下水长期循环于构造裂隙,不断改变构造面力学参数,致使矿区岩体稳定性降低。通过对上部已开采空区地压活动范围的调查研究,历史上采场最大宽度未超过6米。地压活动边界受与矿脉走向一致的断层,东西两端受与矿脉垂直的断层所控制,不稳定岩体沿上盘断层向空区移动。
3.矿脉形态复杂。走向有东西、南北、北西三类,且互相穿插相交,倾向不尽一致,呈Y字形。垂直变化是上宽下窄,单采及合采区相间,带间距离不大,最大带宽30余米。
4.通过以位移观测为主的声波探测,光应力计、地音仪以及宏观观测等手段的综合观测、分析,岩移在空间、时间上的变化关系,遵循一定规律,用位移速率的变化可判断岩移状态,即通过各种位移观测,可监视和预报各种地压活动。
5.通过应力解除法测定了4、6、8、10中段的岩体应力。6中段以上残余构造应力不明显,岩体初始应力场主要是重力应力场。6中段以下有水平残余构造应力,方向与矿脉走向成锐角,对开釆将产生一定影响。
6.地表山势较陡,矿脉与地形走向垂直,分水岭两侧各半,矿化范围无重要建筑物,汇水面积小。
根据以上各点,结合矿内多年开采实践,并重点收集外矿同类型的经验,提出了四种方案进行对比。其中最主要的方案对比是大采空区处理充与崩的对比。充填方案的主要缺点是矿柱难予回收,充填系统维护代价高,采矿成本高,周期长,生产能力低。崩落方案矿柱可以回收,损失率低,虽然贫化较大,但由于采场上下盘及夹墙内有一定矿脉,崩落的岩层不纯是废石,而是属于低品位矿石。因此矿石的贫化实际比计算要低。由于生产工艺较简、效率高、成本低,生产能力容易发挥,明显优于充填。而小采空区的处理,由于空区小,而需要的充填料少,比用崩落方法成本要低,因此最后选择了一个综合性方案。方案提出的采矿方法有两种:单脉及窄矿带(6米以下)用浅孔留矿法(小采);宽矿带(6米以上)用阶段矿房法和分段崩落法(称大采)。对空区处理,大采一律用崩,小采则视不同脉组、不同部位分别采取空、充的方法。具体布局如下:
① 南组:采矿上限在5中段,5~8中段空,8中段以下充(块石事后充填)。
② 中组:16号带,1~4中段空,5~9中段崩,9中段以下充。
42号带、29号带,1~3中段空,4~6中段充,7~9中段崩,9中段以下充。
62号脉,位于矿区最下盘,1~3中段空,4中段以下充。
大采端部及带间单一矿脉的小采用空,但空区与崩落区要连通。
③ 芭组:采矿上限在7中段,7~9中段空,10~12中段崩,12中段以下充。
方案对崩、充的处理方法、步骤、范围、工艺及技术经济,岩石移动角及陷落区圈定,防滚石措施,地表涌水量计算及排水设施,矿区开采顺序等都作了具体详尽论述。对方案在执行中可能产生的变异尺度作了如下的提示:
1.大采空区处理:因大采上部已有小采空区, 在大采回采前,应将上部小采空区的夹墙、顶底柱崩落。其作用是造垫层,并为上部自然崩落创造条件。抽采夹墙、顶底柱的高度及范围,是方案实施中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将夹墙抽采高设计至地表附近,爆破后将圆满获得地表陷落的目的。但需要大量的材料、费用和时间。降低夹墙抽采高度可节约大量费用和时间,因此实施中以夹墙含矿品位作为主要因素来考虑,品位高多崩,品位低少崩,但最少需满足30米垫层,尽量使空区连续,扩大暴露面,以利地表陷落。以16号脉带为例,该脉带地表是东高、西低,下盘高,上盘低,有几个近80米2小采空区已通地表,夹墙抽采高度选至2中段水平,距地表平均高度为130米,最低点只有60米。整个夹墙抽采分三次爆破:第一次爆被选择的突破点是矿带最西部10号线附近,距地表 60米。爆破后观察,地表产生不同程度裂隙,经八个月出矿,第二次爆破后,爆区范围地表全面陷落。
2.小采空区处理,小采空区不进行处理的范围及高度,在实施中要根据空区规模、夹墙、顶底柱稳定性作适当调整,原则是在空区下一个中段作业结束前不会发生崩落。用块石充填的小采空区充填料的作用主要也是造垫层。在连续充填两个中段以后,即可视充填系统与充填区的配合及充填料的来源情况,来取转放上部中段充填料的方法配合实施。
3.由崩落转为充填处理空区是由于矿脉收敛矿带变窄,品位升高。采矿方法由深孔崩矿转为浅孔留矿。由崩落转充填的目的是改变崩落方法应力向底部集中状态,增加顶底柱稳定性,确保采场作业结束前上中段底柱完好。因此充填料已不是单纯起垫层作用,要力求提高充填系数。
三 方案实施
方案经专家评议,上级正式批准。八年多来黄沙矿区的开采就是按照方案的设计和规划进行的。它已成为矿山开采工作的主要依据。实践证明, 这一方案的指导思想、所选定的开采方法和空区处理是符合矿山实际情况的,达到了预期效果。
1.方案确定的空、充、崩的空区处理方案,具体体现了根据不同条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案这一原则。实践证明,16号带的崩落处理空区是完全成功的。通过崩落上部中段夹墙和顶底柱,地表已全面陷落,解除了上部中段应力集中状态,并多收回矿量13万吨,为下部中段开采创造了安全条件。地表陷落后,地下涌水量增加不大,目前已顺利回采了三个中段,矿量达50余万吨。
2.42号脉带采取3中段以上空,4~6中段充,7~10中段崩的方案是可行的。该矿带3中段以上空区规模小,地压活动不激烈,短时间内难以自然崩落,故采取空的方法,4~6中段空区密集,地压活动激烈,故采用充填块石造蛰层的方法,7中段大采回采时,抽釆上中段部份夹墙及底柱,使充填料下落为覆盖岩层。目前已回采了7、8两个中段,地表出现局部陷坑。大采只剩一个中段,即将结束。
3.芭蕉坑组:7中段已开采结束,目前在8、9中段开采,仍属上部中段,尚未进入大采区,尚处于实施方案的初期阶段。
4.方案提出的深孔、中深孔采矿方法,解决了矿区长期存在的宽矿带开采方法问题。由于效率高、矿量大,为矿区提供了足够的矿景储备,满足了选厂逐年增长的矿量需要。在严重缺电的条件下,一年只要2/3的采掘时间,即可保证选厂全年开动。以课题开始时的1976年钨精矿产量为基数,连续11年产量增加,平均每年递增11.2%。
5.方案提出调整采掘顺序,加速北组开采问题已付诸实现,中组主脉超前两个中段的局面已于1980年回采地压区矿量后结束。北组开采方案已按设计进度要求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北组4中段以上已全部开采结束,目前已降至5中段以下开采。
6.方案预计6中段以下存在水平残余构造应力响影开采问题,已开始探索。7中段由于高60米,首批浅孔采场普遍出现采至一半高时大量脱帮、冒顶,被迫停采,因此采取增开付中段方法,实行低中段、短矿房、留矿柱等综合措施进行开采,目前大部份已采完。
四 存在问题及今后课题
在上阶段研究课题成果报告及方案中都提出了:黄沙矿区6中段以下水平应力较大,随采深的增加,地压活动可能会出现新的特点,应进一步开展深部地压研究,查明深部应力状态,补充修定深部开采及地压控制与空区处理方案。对中组地表滚石危害问题,应列专题进行研究。
近两年来的实践表明,上述预测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自中组开采进入8中段之后,矿区地压活动明显加剧, 特别是7中段地压活动日趋激烈,地表岩石移动加剧。这些现象,说明了矿山地压活动是伴随矿山开采全过程的,特别是随着采深的增加,地压活动必然有新的特点。因此,继续对黄沙矿区开展第二阶段深部地压研究,从而制订矿区深部开采及空区处理方案,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这一研究课题,主要应包括以下六个内容。
1.查明6中段以下地质结构弱面的分布状态及其性质,进一步查明深部岩石及岩体力学性质。对岩体结构弱面流变特征及岩体稳定性进行分析。对碳酸盐化花岗岩稳定性进行分析。
2.进行岩体位移观测。在7、8、9、10中段设置水准观测线及宏观观测网点,观测在采准、回采及放矿过程中岩移变化。在地表观测随采深而发展的岩移状况。
3.进行岩移应力测量。测定8、9中段大小采前后岩体应力变化,在9、10中段进行一定数量的原岩初始应力测量。根据区域地应力分布特征进行矿区原岩应力分析。
4.根据观测资料,利用物理模型进行地压、岩移及岩体破坏规律研究。利用数值分析方法,从理论上研究地压活动规律及控制方法。
5.在对碳酸盐化花岗岩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分布在这种岩体中矿脉的采矿方法方案,并进行工业性试验。
6.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制定黄沙矿区深部开采及空区处理方案。
-
铁山垅钨矿、江西冶金研究所、长沙矿冶研究院、江西冶金学院. 《铁山垅钨矿地压活动规律及空区处理专题研究总结报告》, 1981年.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1
- HTML全文浏览量: 20
- PDF下载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