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1987年, 双月刊
主管:

江西理工大学

主办: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有色金属学会

ISSN:1674-9669
CN:36-1311/TF
CODEN YJKYA9

新生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其吸附硫酸锰溶液中钼的行为

周兴杰, 王家伟, 王海峰, 裴正清, 马德华, 郑可欣, 鲁菊

周兴杰, 王家伟, 王海峰, 裴正清, 马德华, 郑可欣, 鲁菊. 新生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其吸附硫酸锰溶液中钼的行为[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4, 15(6): 792-800. DOI: 10.13264/j.cnki.ysjskx.2024.06.002
引用本文: 周兴杰, 王家伟, 王海峰, 裴正清, 马德华, 郑可欣, 鲁菊. 新生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其吸附硫酸锰溶液中钼的行为[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4, 15(6): 792-800. DOI: 10.13264/j.cnki.ysjskx.2024.06.002
ZHOU Xingjie, WANG Jiawei, WANG Haifeng, PEI Zhengqing, MA Dehua, ZHENG Kexin, LU Ju. Preparation of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and its adsorption behavior to molybdenum in manganese sulfate solution[J]. 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 15(6): 792-800. DOI: 10.13264/j.cnki.ysjskx.2024.06.002
Citation: ZHOU Xingjie, WANG Jiawei, WANG Haifeng, PEI Zhengqing, MA Dehua, ZHENG Kexin, LU Ju. Preparation of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and its adsorption behavior to molybdenum in manganese sulfate solution[J]. 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 15(6): 792-800. DOI: 10.13264/j.cnki.ysjskx.2024.06.002

新生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其吸附硫酸锰溶液中钼的行为

基金项目: 

铜市科研资助项目((2021)13号) 

黔科合重大专项资助项目 [2022]003

黔科合支撑资助项目([2022]重点020)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王家伟(1980— ),教授,主要从事冶金工程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E-mail: 67749951@qq.com

Preparation of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and its adsorption behavior to molybdenum in manganese sulfate solution

  • 摘要:

    钼是电解二氧化锰(EMD)中的最有害杂质之一,制备EMD的硫酸锰溶液中钼含量对生产的无汞碱锰电池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二氧化锰对溶液中钼去除效果的影响及去除机理,往硫酸锰溶液中添加双氧水,控制条件,制备合格的新生二氧化锰作为吸附剂。考察pH、二氧化锰添加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条件对硫酸锰溶液中钼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钼较优条件为:硫酸锰溶液pH=2、二氧化锰添加量为1.0 g、反应时间为30 min、反应温度为90 ℃,最终溶液中残余钼含量为0.023 mg/L,达到制备电解二氧化锰的硫酸锰溶液对钼含量的要求。并在此条件下通过SEM、EDS及XPS分析揭示了二氧化锰的除钼机理:新生二氧化锰主要是通过表面羟基与钼离子反应生成≡SOMoOH附着于二氧化锰表面,从而达到除钼的目的。

    Abstract:

    Molybdenum is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impurities in electrolytic manganese dioxide (EMD), and its content in the manganese sulfate solutio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EM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performance of mercury-free alkaline manganese batteri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and mechanism of manganese dioxide on the removal effect of molybdenum in solution, qualified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as an adsorbent was prepared by adding hydrogen peroxide to manganese sulfate solution and controlling conditions so a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H value, manganese dioxide addition amount, reaction time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removing molybdenum were a pH value of 2.0, an addition amount of 1.0 g, a reaction time of 30 min, and a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90 ℃. The residual molybdenum content in the final solution was 0.023 mg/L, which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lybdenum content for the preparation of manganese sulfate solution for electrolytic manganese dioxide.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mechanism of molybdenum dioxide removal was revealed by SEM, EDS and XPS analysis. The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was mainly reacted with molybdenum ions on the surface to generate ≡SOMoOH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of MnO2,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molybdenum removal.

  • 稀土属于国家的优势矿产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稀土开采、冶炼和应用技术稳步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满足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为全球提供了90%以上的稀土需求[1]。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超强度开采,中国稀土资源的保有储量和保障年限不断下降,主要矿区资源加速衰竭[2]。1991年,离子型稀土矿产被列入国家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政府开始对稀土资源的开发与生产进行管制。2006年以前,我国以审批和颁发采矿许可证为手段治理矿业开发秩序,缺乏对资源开发的合理规划与管理,政策效果并不显著,仍然存在资源过度开采、回收率较低、非法开采等问题,资源环境破坏比较严重[3]。2006年政府开始实施开采总量控制政策,2012年又规范了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的分配方案。基于2006年和2012年出台的2项稀土产业政策,利用事件研究法对其政策效应进行评价,检验政策实施的效果,可以为我国制定和完善稀土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频频出台,学者们在稀土产业政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在稀土政策对国内外市场的影响方面,杜凤莲等采用供给、需求弹性理论分析出口管制政策对国际稀土市场的影响[4]。SHEN Lei等对出口配额、出口关税、行业整合、资源储备等6种关键稀土政策进行了具体分析[5]。Mancheri调查了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限制政策及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6]。从稀土定价权视角分析稀土政策方面,马乃云和陶慧勇从稀土出口及定价权回归角度分析财税政策措施[7]。宋文飞等重点阐释了稀土定价权缺失的理论机理,对解决稀土定价权缺失的渠道进行了探讨[8]。周代数等从国际定价权的涵义与决定机制出发, 对稀土国际定价体系的重构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9]。在稀土政策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取向方面,吴志军通过对稀土产业政策的现状及成效进行整理,进而探讨产业政策对我国稀土产业的影响[10]。倪平鹏等从开采现状的层面上探讨稀土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稀土资源保护性开发战略[11]。程建忠和车丽萍分析了中国典型的稀土资源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稀土资源的发展方向[12]。蔡晓凤和赖丹基于资源禀赋差异视角对比分析稀土企业改革前后税负水平及改革效应[13]。可见,稀土产业政策研究主要包括出口管制、定价权问题、资源管理、财税政策等。但并没有深入涉及对稀土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针对稀土产业政策的研究也仅停留于定性分析。

    在政策效果评价的定量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构建各类模型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何欢浪和陈琳通过构建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征收稀土资源税的不同方式对企业税负转移的影响[14]。王玉珍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工具和方法,分析了我国所采取的阶段性稀土产业政策效果[15]。高艺和廖秋敏将稀土企业排污费强度作为环境规制指标引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研究了稀土企业排污费强度对出口的影响[16]。许庆庆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资源环境政策对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7]。针对我国稀土资源开发政策的效应进行研究,由于涉及的年限较短,统计数据比较有限,此类方法并不适用。因此,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定量评价稀土产业政策的实施效应。事件研究法是利用研究对象在事件发生前的历史趋势估计事件发生后的结果,通过将政策实施后的实际效果与按实施前表现出的发展趋势所推导的效果进行比较,确定事件的影响程度。

    综上,关于我国稀土产业政策实施效应的定量研究,文献中很少涉及。本文将事件研究法引入,建立GM(1, 1)模型,给出政策效应值的测量方法,丰富了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稀土矿产量和3类稀土精矿产品产量进行政策效应测度,并根据稀土资源条件和分布格局,区分3类不同稀土矿产品进行对比分析,为完善稀土产业政策体系提供对策建议。

    2006年以前国家对稀土矿山开采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政策,但受政策执行力不足、国内及国际市场需求强劲等因素制约,政策效果并不明显。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表明国家对优势矿产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保护战略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破坏是未来开发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18]。在此背景下,2006年起国家陆续出台并实施多项稀土产业政策,其中有2项关键产业政策。

    政策一:按照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管理相关规定,原国土资源部自2006年起对稀土矿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管理,每年将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分配下达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2006-2019年下发的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如图 1所示,2006年至2010年的稀土矿开采总量指标大体持平,2011年至2017年开采总量指标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由于市场需求增加,2018和2019年的开采总量指标增长较快。这项政策的出台是为了降低稀土资源开发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稀土资源以保障稀土的可持续供应。

    图  1  2006-2019年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Figure  1.  Total amount control index for rare earth mining from 2006 to 2019

    政策二:2007年起稀土矿产品和冶炼分离产品生产被纳入到国家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工信部于2012年6月制定了《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将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生产、销售的稀土矿产品和冶炼分离产品,以及利用国外进口的稀土矿产品和从稀土废旧物品中提取生产的稀土产品纳入到计划管理范畴,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需向省级工业主管部门申请计划,经工信部组织审查后每年度分2批下达生产计划[19]。实施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政策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稀土生产经营活动,对稀土市场的供应端产生一定的影响,达到有效调整稀土市场的供需形势,进而掌握稀土定价权的目的,对稀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事件研究法的分析过程共涵盖3个窗口:一是估计窗口,确定事件发生前研究对象一般规律的时间段;二是事件窗口,展现事件发生时研究对象实际状态和预期状态差异的时间段;三是事后窗口,体现事件长期影响的时间段[20]。根据本文政策事件的发生时间,同时考虑政策的滞后效应,确定出事件窗口的时间范围。政策一出台时间是2006年,估计窗口为2000-2005年,事件窗口为2006-2010年,事后窗口为2011-2016年。政策二出台时间是2012年,估计窗口为2007-2011年,事件窗口为2012-2013年,事后窗口为2014-2018年。

    政策效应是用来估计事件的影响程度。根据研究对象特点及数据收集情况,通过计算实际产量与无政策影响下的预测产量的差额来分析政策的效应。实际产量是通过CBC金属网收集数据得出,而预测产量是通过设定模型来进行估计。GM(1, 1)模型是一个单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是原始数据不多情况下的理想预测模型[21]。采用GM(1, 1)预测模型对稀土矿产量和3类稀土精矿产品产量进行预测,将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政策效应值。

    模型如下:

    设有原始数据列

    (1)

    建立灰微分方程为:

    (2)

    其中:

    (3)

    用回归分析求得ab的估计值,取x(1)(0)=x(0)(1),得到灰微分方程的时间序列:

    (4)

    预测方程为:

    (5)

    政策效应值为预测值F与实际值R之间的差额S

    (6)

    假设政策效应值均值S为0,备择假设为政策效应值均值不为0[22]。如果估计结果拒绝原假设,则说明开采总量控制政策显著影响了稀土产量。检验统计量如下:

    (7)

    其中:S是(t1t2)期间上的政策效应值;σ2t1t2)是(t1t2)期间上政策效应值的方差。

    选取1995-1999年稀土矿产量的实际数据进行预测,运用式(1)~式(5)计算出2000-2016年的预测值F1,再利用式(6)和式(7)测算政策效应值S1和检验统计量t,计算结果见表 1

    表  1  2000-2016年政策效应值计算结果
    Table  1.  Calculation results of policy effect values from 2000 to 201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1可知,产量预测值F1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估计窗口(2000-2005年),预测值F1与实际值R1的偏差S1在0.36至1.71万t之间波动。在事件窗口(2006-2010年),S1增长比较明显,从2006年的1.65万t增长至2010年的6.82万t。在事后窗口(2011-2016年),实际产量基本在10万t上下浮动,而S1逐年递增,从11.3万t扩大到24.57万t。从统计的显著性来看,在事件窗口(2006-2010年),政策效应值在的10%置信水平下无法拒绝原假设,政策的影响还不足够显著。在事后窗口(2011-2016年),政策效应值在1%,5% 和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了政策一在短期内对稀土矿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政策的滞后效应使得长期影响具有显著性。

    2007-2016年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值、实际产量值和预测产量值的数据对比情况如图 2所示。

    图  2  2007-2016年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值、实际产量值和预测产量值
    Figure  2.  Total control index value, actual output value and predicted output value of rare earth mining from 2007 to 2016

    图 2中可以看出:无政策一情况下,按照原先的发展趋势产量会不断增加,2006年实施了开采总量控制管理政策后,2007年至2010年实际产量虽有小幅增加,但从2011年起产量值趋于平稳,2015-2016年稀土矿实际产量和控制指标达到了一致。长期来看稀土矿产量逐步得到了有效控制,政策效果比较明显。

    我国轻、重稀土资源存在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分布格局,轻稀土以内蒙古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及山东微山湖、四川冕宁的氟碳铈矿为主,中重稀土以江西、广东、福建等南方七省的离子型稀土矿为主。2012年起国家对混合型稀土矿、氟碳铈矿、离子型稀土矿等稀土原矿采选后获得的精矿及其他稀土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为了体现政策的管控效果,以下分别对3类稀土精矿产量(以REO计)进行分析。

    选取2002-2006年离子型稀土精矿产品的产量实际值进行预测,运用式(1)~式(5)计算出2007-2018年的预测值F2,再利用式(6)和式(7)测算政策效应值S2和检验统计量t。计算结果见表 2

    表  2  2007-2018离子型稀土精矿产量实际值与预测值
    Table  2.  Actual and predicted output of ion-adsorption rare earth mineral products from 2007 to 201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2可知,在估计窗口(2007-2011年),预测值F2与实际值R2的偏差S2逐年递增,从0.02万t增长至3.87万t。在事件窗口和事后窗口(2012-2018年),预测值F2呈现缓慢递增的趋势,S2基本在3万t至4万t上下浮动。从统计的显著性来看,在估计窗口(2007-2011年),2010年和2011年政策效应值在5%和1%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在政策一的影响下,离子型稀土精矿产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事件窗口和事后窗口(2012-2018年),政策效应值的在5%和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政策二进一步影响离子型稀土精矿产量,政策效应明显。长期来看,国家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政策持续影响离子型稀土矿产品的产量。

    选取2002-2006年混合型稀土精矿产品的产量实际值进行预测,运用式(1)~式(5)计算出2007-2018年的预测值F3,再利用式(6)和式(7)测算政策效应值S3和检验统计量t。计算结果见表 3

    表  3  2007-2018混合型稀土精矿产量实际值与预测值
    Table  3.  Actual and predicted output of mixed rare earth mineral products from 2007 to 201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可知,预测值F3与实际值R3的偏差S3逐年递增。在估计窗口(2007-2011年),无政策二的情况下政策效应统计结果不显著。在事件窗口(2012-2013年),2013年政策效应值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政策二的实施对混合型稀土精矿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在事后窗口(2014-2018年),政策效应值在5%和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政策二长期影响了混合型稀土精矿产量,政策的实施使混合型稀土精产品的产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选取2002-2006年氟碳铈精矿产品的产量实际值进行预测,运用式(1)~式(5)计算出2007-2018年的预测值F4,再利用式(6)和式(7)测算政策效应值S4和检验统计量t。计算结果见表 4

    表  4  2007-2018氟碳铈精矿产量实际值与预测值
    Table  4.  Actual and predicted output of fluorocarbon antimony mineral products from 2007 to 201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可知,2012和2013年的产量在2.58万t左右,2014年起产量逐年上升,2016年达到3.6361万t,比2012年增长了40.5%,2017年和2018年的产量比2016年有小幅下降。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偏差逐年在扩大,2012年两者的偏差值S4仅2.91万t,2018年增加到最大的19.6万t。在估计窗口(2007-2011年)和事件窗口(2012-2013年),无政策二的情况下政策效应统计结果不显著;在事后窗口(2014-2018年),政策效应值在10%,5%和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2012年指令生产计划管理政策的实施对氟碳铈精矿产量有一定的长期影响。

    从测算结果来看,3类稀土矿产品的政策效应值都出现了不断增大的趋势,说明政策二对3类矿产品产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统计显著性来看,政策二对离子型稀土精矿的政策效应影响范围包括事件窗口和事后窗口(2012-2018年),且显著性水平较高,混合型稀土精矿和氟碳铈精矿在事后窗口(2014-2018年)的政策效应具有显著性。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政策对中重稀土的产量控制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也反映出政策具有很强的长期影响力。

    基于2006和2012年出台的2项稀土产业政策,将事件研究法纳入分析框架,建立GM(1, 1)模型对产量指标进行预测,并给出了政策效应值的测量方法,分别对2项关键产业政策做出了效应评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以稀土矿产量指标评估2006年实行的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管理政策的效应,经测算,政策效应值从2007年到2016年逐年增大,由于政策的滞后效应,在事后窗口(2011-2016年),政策效应更加显著,说明开采总量控制管理政策会长期影响稀土矿产量。

    2)根据稀土资源条件和分布格局,区分3类不同稀土矿产品对2012年《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对比分析。2012年起3类精矿产品的政策效应值均在逐年增长,在事件窗口和事后窗口(2012-2018年),离子型稀土精矿的政策效应更加显著,即对于具有战略储备功能的中重稀土,政策效果明显。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保持政策连续性,加强监督管理。总量控制和指令生产计划政策是为保护稀土资源,直接对产量上限进行严格管理,在下达控制指标的基础上,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打击非法盗采及超指标或无指标生产行为。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指标的确定和分配要考虑市场因素和战略布局。

    2)根据稀土配分,进一步加强稀土的分类管理,提高生产指标制定的科学性。对于储量大的轻稀土资源,在注重保护环境的同时,可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储量小、战略性强的中重稀土资源,建议将生产指标细化到矿区,并建立重要稀土资源战略储备的长效机制。

    朱冬梅
  • 图  1   新生二氧化锰的XRD图谱

    Fig  1.   XRD pattern of the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图  2   新生二氧化锰的SEM像和EDS谱

    Fig  2.   SEM image and EDS spectrum of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图  3   硫酸锰溶液pH对除钼效果的影响

    Fig  3.   Effect of pH value of manganese sulfate solution on molybdenum removal

    图  4   新生二氧化锰添加量对除钼效果的影响

    Fig  4.   Effect of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addition on molybdenum removal

    图  5   反应时间对除钼效果的影响

    Fig  5.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molybdenum removal

    图  6   反应温度对除钼效果的影响

    Fig  6.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molybdenum removal

    图  7   硫酸锰浓度对除钼效果的影响

    Fig  7.   Effect of manganese sulfate concentration on molybdenum removal

    图  8   新生二氧化锰吸附钼离子后 SEM 像

    Fig  8.   SEM diagram of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after adsorbing molybdenum ions

    图  9   表面质子化的新生二氧化锰对钼的吸附

    Fig  9.   Adsorption of the surface-protonated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to molybdenum

    图  10   钼在新生二氧化锰结构中的扩散过程

    Fig  10.   Diffusion process of molybdenum in the structure of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图  11   吸附后新生二氧化锰的EDS面扫像

    Fig  11.   EDS surface scan of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after adsorption

    图  12   新生二氧化锰吸附前后的XPS图谱:(a)全谱图;(b)O 1s谱图;(c)Mn 2p谱图

    Fig  12.   XPS spectra of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before and after adsorption:(a) Full spectra; (b) O 1s spectra; (c) Mn 2P spectra

    表  1   硫酸锰溶液中各元素浓度

    Table  1   Concentration of elements in manganese sulfate solution

    元素MnFeNiMgCaCuNa
    浓度/(mg/L)4 413.002.7530.30628.40750.002.0093.50
    元素KAsCrCoAlCdMo
    浓度/(mg/L)32.951.050.3512.205.601.1532.64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新生二氧化锰各元素占比

    Table  2   Proportion of each element of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元素质量百分比/%原子百分比/%
    O43.5872.62
    Mn56.4227.38
    总计100.00100.0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吸附后新生二氧化锰各元素占比

    Table  3   Proportion of each element of fresh manganese dioxide after adsorption

    元素质量百分比/%原子百分比/%
    Mn50.3323.87
    O45.6374.34
    Mo4.041.79
    总计100.00100.00
    下载: 导出CSV
  • [1] 张辉, 宋达, 王泽江, 等. 菱锰矿开发利用及其制备硫酸锰工艺研究进展[J]. 盐科学与化工, 2023, 52(2): 13-16.
    [2] 王岳俊, 王维娜, 刘易伦, 等. 硫酸锰溶液深度除重金属制备电池级硫酸锰[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20(11): 79-84.
    [3] 刘晓娟, 王春香, 吴永麟, 等. 水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Ti2(PO4)3的研究进展[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3, 14(4): 489-500.
    [4] 徐杰, 阮挺婷, 马全新, 等. 水系锌离子电池负极改性策略研究进展[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24,15(4):513-526.
    [5] 梁坤, 秦信睿, 杨玉蓉, 等. 高纯硫酸锰生产流程危险性分析与职业健康防护[J].化工管理, 2023(11): 130-133.
    [6] 赵云浩, 吴睿林, 胡平, 等. 高纯硫酸锰中的杂质特性及净化工艺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 2020(1): 186-188.
    [7] 幸卫鹏, 王海峰, 王家伟, 等. 玉米秸秆还原浸出软锰矿优化试验研究[J]. 湿法冶金, 2017, 36(3): 179-182.
    [8] 李明东, 勾碧波, 付德进, 等. pH对δ-MnO2吸附硫酸锰溶液中Co2+、Ni2+的影响[J]. 化工新型材料, 2023, 51(2): 198-201, 206.
    [9] 黄麒优, 黄旭初, 潘德彩, 等. 四氧化三锰深度除钼的实验研究[J]. 中国锰业, 2016, 34(2): 39-42.
    [10]

    WANG H F, CHEN X L, ZHAO P Y, et al. Preparation of new nano-MnO2 and its molybdenum adsorption in manganese sulfate solution[J].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Letters, 2020, 12(9): 1070-1078.

    [11] 李同庆. 无汞碱性锌锰电池专用EMD的性能特点[J]. 电池工业, 2000, 5(2): 69-72.
    [12] 马志成. 在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中去除硫酸锰溶液中As、Sb、Mo等离子的方法[J]. 中国锰业, 2003, 21(4): 43-45.
    [13]

    MUBARAK N M, FAGHIHZADEH A, TAN K W, et al. Microwave assisted carbon nanofibers for removal of zinc and copper from waste water[J]. Journal of Nanoscience&Nanotechnology, 2017, 17(3): 1847-1856.

    [14]

    YONEYAMA T, OHTO K, HARADA H. Solvent extraction of precious metals with quinolinocalix arene[J]. Solvent Extrac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Japan, 2015, 17(16): 187-194.

    [15] 夏文堂, 赵中伟, 陈爱良. 化学二氧化锰作硫酸锰溶液除钼剂的研究[J]. 电池工业, 2008, 13(6): 363-366.
    [16] 夏文堂, 赵中伟, 任正德. 硫酸锰溶液深度除钼的试验探讨[J]. 矿冶, 2008, 17(4): 24-27.
    [17] 陈晓亮, 王海峰, 王家伟. 利用电解锰阳极渣去除硫酸锰溶液中钼的试验研究[J]. 金属矿山, 2021(5): 125-129.
    [18] 贺跃, 李明东, 杨攀, 等. 电解锰阳极渣吸附硫酸锰溶液中钼的行为研究[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2, 13(6): 1-6, 97.
    [19] 高昭伟. 二氧化锰深度净化硫酸锰溶液中钼的行为及机理研究[D]. 贵州: 贵州大学, 2019.
    [20] 张立珠. 新生态二氧化锰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强化去除作用[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21] 李明东. MnO2吸附MnSO4中重金属Co2+、Ni2+的行为研究[D]. 贵阳: 贵州大学, 2022.
    [22] 吴志坚, 刘海宁, 张慧芳. 离子强度对吸附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J]. 环境化学, 2010, 29(6): 997-1003.
    [23]

    HIROKI T,TATSUYA O,MASAICHI N, et a1. Acid-base dissociation of surface hydroxyl groups on manganese dioxide in aqueous solutions[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19, 136(10): 2782-2782.

    [24]

    NICY A, KAUSTAVA B, PRIYANKA R, et a1. Interaction of arsenic(Ⅲ) and arsenic(V) on manganese dioxide: XPS and electrochemical investigat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2018, 54(4): 1-9.

  • 期刊类型引用(11)

    1. 向欣欣,张耀平,雷大星. 岩体变形及二次应力下矿体开采效应研究.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4(01): 87-96 . 本站查看
    2. 朱文兴,胡恒祺,徐水太. 中国稀土政策演进分析及评价研究. 矿冶工程. 2024(01): 171-178 . 百度学术
    3. 林龙勇,程胜,王俊,李韦钰,张晓露,黄灶泉,李朝晖,邓一荣. 华南典型稀土元素高丰度区土壤Ce和La的富集原因及环境风险评价. 地球化学. 2024(01): 102-109 . 百度学术
    4. 杨智,周丹,黄顺香,杨志. 生物炭对稀土尾水中NH_4~+-N和NO_3~--N的吸附特性. 广东化工. 2024(17): 14-17+39 . 百度学术
    5. 王忠锋,冯羽生,黄伟玲. 不同结构组态对导流筒搅拌槽混合效率影响分析.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4(06): 814-821+855 . 本站查看
    6. 胡恒祺,朱文兴,徐水太.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中国稀土产业政策量化评价. 老区建设. 2023(06): 61-71 . 百度学术
    7. 葛建平,段悦. 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政策的价格效应研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6): 104-115 . 百度学术
    8. 王丹净,李景魁. 基于原位剪切实验的稀土矿矿体力学特性分析. 稀土. 2022(02): 75-81 . 百度学术
    9. 边璐,刘朝晖,张江朋. 稀有资源规制政策有效性评估——以稀土为例. 科技促进发展. 2022(04): 452-461 . 百度学术
    10. 赵燊,王昕,王鹤鸣,汪鹏,王路,岳强,杜涛,陈伟强. 中国镧元素的动态物质流及供需分析. 科技导报. 2022(21): 66-76 . 百度学术
    11. 张旭,张君华,汪鹏,王鹤鸣,王路,岳强,杜涛,陈伟强. 中国稀土铈元素的利用潜力——基于动态物质流方法. 科技导报. 2022(21): 44-5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图(12)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
  • HTML全文浏览量:  6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1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0-12
  • 修回日期:  2023-11-30
  • 刊出日期:  2024-12-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

敬  告

为进一步规范期刊查阅、引用、统计等,现对我部编辑出版的《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英文刊名全称和英文刊名缩写公告如下:

英文刊名全称为: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英文刊名缩写为:Nonferr.Met.Sci.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