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1987年, 双月刊
主管:

江西理工大学

主办: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有色金属学会

ISSN:1674-9669
CN:36-1311/TF
CODEN YJKYA9

深井矿山岩爆的预测预报及其防治技术

李雪珍, 张学焱, 马师, 黄永刚, 饶运章

李雪珍, 张学焱, 马师, 黄永刚, 饶运章. 深井矿山岩爆的预测预报及其防治技术[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6, 7(4): 109-113. DOI: 10.13264/j.cnki.ysjskx.2016.04.019
引用本文: 李雪珍, 张学焱, 马师, 黄永刚, 饶运章. 深井矿山岩爆的预测预报及其防治技术[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6, 7(4): 109-113. DOI: 10.13264/j.cnki.ysjskx.2016.04.019
LI Xuezhen, ZHANG Xueyan, MA Shi, HUANG Yonggang, RAO Yunzhang.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of rock burst in deep mines[J]. 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 7(4): 109-113. DOI: 10.13264/j.cnki.ysjskx.2016.04.019
Citation: LI Xuezhen, ZHANG Xueyan, MA Shi, HUANG Yonggang, RAO Yunzhang.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of rock burst in deep mines[J]. 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 7(4): 109-113. DOI: 10.13264/j.cnki.ysjskx.2016.04.019

深井矿山岩爆的预测预报及其防治技术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 2012AA061901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饶运章(1963-),男,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采矿工程、爆破工程和环境岩土等方面的研究,E-mail: raoyunzhang@sohu.com

  • 中图分类号: TD324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of rock burst in deep mines

  • 摘要: 在深井矿山中,岩爆的发生极大地威胁着井下人员设备材料的安全,对岩爆的预测预报变得越来越重要.文中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在岩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岩爆的发生机理及其常用岩爆判据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当前的岩爆判据大体上都是围绕着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受力状态以及储能情况等3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的. 利用单一判别指标进行岩爆预测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综合考虑多种判别指标进行岩爆的预测预报. 最后介绍了实际矿山中几种常用的岩爆预测预报方法及其防治技术,对矿山岩爆的预测预报及其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Abstract: In the deep mining, the occurrence of rock burst has been greatly threatening the safety of underground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and material. 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predict the rock burs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results in rock burst, the mechanism and the commonly used criterion of the rock burst were studied to indicate that the current criterion of rock burst was substantially focusing on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 mass, strained condition and the energy storage condition. With the limitation of using a single evaluation index to predict rock burst, a variety of evaluation indexes for the prediction of rock burs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end, several common methods used in rock burst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techniques in an actual mining were discussed, which had a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rock burst.
  • 随着浅部矿产资源的逐步枯竭,地下深部开采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1-4]. 由于矿体埋藏深度大,井下围岩处于高应力状态,在开采扰动作用下,应力重新分布,并在开挖区表面集中,当应力集中到一定程度后,围岩就会以各种形式发生破坏,最终造成井下安全事故的发生. 岩爆是深部硬岩矿山井下围岩破坏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4-12],岩爆的发生不仅会对井下的人员、设备、材料造成威胁,还会促使井巷初期支护结构的失效,导致地下采场结构的破坏. 因此,科学研究深井矿山中岩爆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岩爆的研究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也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 杨莹春和诸静[13]提出运用可拓学的综合评价方法预测岩爆强度等级;Frid等[14]发现,在井下巷道顶板冒落之前,围岩微震信号的主频会由高频向低频发展;宫凤强和李夕兵[15]提出用距离判别分析方法预测岩爆及其烈度分级;徐林生和王兰生[7, 16]根据二郎山公路隧道在施工中岩爆发生的特点,总结出岩爆发生时的基本规律;王迎超等[17]首次将人工智能中的正态云模型引入到岩爆烈度的分级预测中,弥补了以往分级方法不能综合考虑指标模糊性和随机性的缺陷. 这些研究成果给实际矿山的岩爆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在岩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岩爆的发生机理及常用岩爆判据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当前的岩爆判据大体上围绕着3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即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受力状态以及储能情况. 指出利用单一的判别指标进行岩爆预测存在的不足,岩爆预测应综合考虑多种判别指标.最后介绍实际矿山中几种常用的岩爆预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技术,对岩爆矿山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岩爆,又称为冲击地压[6, 18],表现为深部硬脆性岩体在高应力条件下,岩体内存储的弹性变形能一部分用于克服自身黏聚力和内摩擦力的作用,使岩体发生脆性劈裂与剪切破坏,另一部分用于给破碎后的岩体提供动能,使岩块向临空面崩落或弹射出来,造成井下人员伤亡以及设备、材料的损坏[7, 18-20].

    岩爆发生与岩体的内外因素有关[21],具体可以分为5类,分别是岩体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地应力、地质构造、地下水以及采矿工艺.岩体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质是岩爆发生的内在因素,完整性好且性脆坚硬的岩体在相同条件下较一般岩体更易发生岩爆. 地应力是岩爆发生的外在诱发因素,在井下高应力条件下,岩体受压发生弹性和塑性变形,积累的变形能给岩爆的发生创造了必要条件. 由于各种构造运动的作用,开采中经常会遇到褶皱或是断层等,在这些构造带附近常容易发生岩爆. 地下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地下水具有软化岩体,降低其强度的作用,因此,一般发生岩爆的地方岩体都比较干燥. 采矿施工工艺的好坏对岩爆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采场的结构特征、矿块的回采顺序以及施工时的爆破方法都会诱至岩爆的发生. 因此,对于矿井岩爆的研究,应在掌握岩爆发生机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岩爆发生的内外因素.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岩爆发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多种岩爆判据,主要有E.Hoek判据、Wet判据、Wcf判据、T判据、K判据以及陶振宇判据等[7, 8, 13, 16, 19-23]. 通过对这些岩爆判据的研究分析,发现它们大体上都是围绕着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受力状态以及储能情况等3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的.

    1)以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岩爆的研究分析.K判据也即岩石脆性指数判据. 在实际工程中,岩石脆性的大小常用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σc和单轴抗拉强度σt的比值σc/σt来度量,并认为这一比值越大,岩性越脆,在相同外部环境条件下也更容易发生岩爆,反之则塑性越大,更不容易发生岩爆.脆性指数K的岩爆判别标准为:

    $$\left\{ {\matrix{ {K > 18} & {\left( 有强岩爆倾向 \right)} \cr {10 \le K \le 18} & {\left( 有弱岩爆倾向 \right)} \cr {K < 10} & {\left( 无岩爆倾向 \right)} \cr } } \right.$$ (1)

    K判据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岩石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岩爆发生的影响,但缺乏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考虑,特别是围岩应力状态对岩爆发生的影响,也没有体现出岩体发生岩爆时的能量来源.

    2)以岩体的受力状态进行岩爆的研究分析.由于岩体所受的外部应力是引发岩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E.Hoek判据、T判据和陶振宇判据中,都较为充分考虑外部应力状态对岩爆的影响. E.Hoek判据是将隧洞断面的最大切向应力σmax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之比σmax /σc作为判断岩爆发生的指标,它既考虑了外界应力σmax的作用,又考虑了岩体自身性质σc的作用. 其岩爆判别标准为:

    $${{{\sigma _{\max }}} \over {{\sigma _c}}}\left\{ {\matrix{ {0.34} & {\left( 少量片帮,Ⅰ级 \right)} \cr {0.42} & {\left( 严重片帮,Ⅱ级 \right)} \cr {0.56} & {\left( 需重型支护,Ⅲ级 \right)} \cr { > 0.07} & {\left( 严重岩爆,Ⅳ级 \right)} \cr } } \right.$$ (2)

    T判据是由Turchaninov提出的,它将硐室最大切向应力σmax和轴向应力σL两者之和与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σc的之比(σmaxσL)/σc作为岩爆发生的判据,考虑了3个因素的作用. 其判别标准为:

    $$\left\{ {\matrix{ {} & {\left( 无岩爆 \right)} \cr {0.3 < } & {\left( 可能有岩爆 \right)} \cr {0.5 < } & {\left( 肯定有岩爆 \right)} \cr {} & {\left( 有严重岩爆 \right)} \cr } } \right.$$ (3)

    陶振宇判据是在前人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得出的. 它考虑了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σc和岩体最大主应力σ1 2个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以σc/σ1作为判断岩爆发生的指标,判别标准为:

    $${{{\sigma _c}} \over {{\sigma _1}}}\left\{ {\matrix{ { > 14.5} & {\left( 无岩爆发生,Ⅰ \right)} \cr {14.5 \sim 5.5} & {\left( 低岩爆活动,Ⅱ级 \right)} \cr {5.5 \sim 2.5} & {\left( 中等岩爆活动,Ⅲ级 \right)} \cr { < 2.5} & {\left( 高岩爆岩爆,Ⅳ级 \right)} \cr } } \right.$$ (4)

    从以上3个判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在岩体的受力与岩爆的发生关系上,主要考虑硐室岩体最大切向应力σmax、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轴向应力σL以及岩石最大主应力σ1的作用,且最大切向应力σmax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是学者们考虑最多的2个应力. 可知,以岩体的受力状态进行岩爆的研究分析,能够很好地考虑外界应力对岩体发生岩爆的影响,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考虑岩体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岩体储能情况的作用.

    3)以岩体的储能情况进行岩爆的研究分析. 岩体发生岩爆的能量来源于自身存储的弹性变形能,其能量一部分用于破碎岩体,另一部分用于给破碎后的岩体提供动能. 反映岩体存储能量的指标有弹性变形能指数WET和冲击能量指数WCF,因此有学者提出用这2个指标进行岩爆的研究分析,并得出相应的判别标准. 弹性变形能指数WET是指将岩石加载至其强度的80 %~90 %时,岩体内存储的弹性变形能Ee与塑性变形能Ep的比值Ee/Ep,其岩爆判别标准为:

    $$\left\{ {\matrix{ {{W_{ET}} > 15} & {\left( 有强岩爆倾向 \right)} \cr {{W_{ET}} = 10 \sim 15} & {\left( 有中等岩爆倾向 \right)} \cr {{W_{ET}} < 10} & {\left( 有弱岩爆倾向 \right)} \cr } } \right.$$ (5)

    冲击能量指数WCFWET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WCF的求解是基于全应力-应变峰前、峰后曲线所围面积确定的,通过分析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前所围面积E1与峰值后所围面积E2的关系来评价岩爆的冲击能量,并定义E1/E2为岩爆的冲击能量指数WCF,得到岩爆的判别标准为:

    $$\left\{ {\matrix{ {{W_{CF}} > 3} & {\left( 有强岩爆倾向 \right)} \cr {{W_{CF}} = 2 \sim 3} & {\left( 有中等岩爆倾向 \right)} \cr {{W_{CF}} < 2} & {\left( 有弱岩爆倾向 \right)} \cr } } \right.$$ (6)

    弹性变形能指数WET和冲击能量指数WCF能够很好地解释岩爆能量的来源,但缺乏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和外界应力的考虑,单一的利用岩体的储能情况进行岩爆的研究分析无法得到准确的结论,且对于冲击能量指数WCF而言,由于发生岩爆的岩体其岩性一般均较脆,室内实验下较难以获得该类岩石的峰后曲线,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待改进.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可知,目前对岩爆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受力状态以及储能情况等3个方面展开. 由于岩爆的复杂性,各判别指标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岩爆的发生情况,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的反映岩爆的真实情况[24]. 因此,在未来的岩爆研究中,综合考虑多种指标进行岩爆的研究分析将会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

    由于深井矿山岩爆的发生,已严重威胁到井下人员设备材料的安全和施工进度,因此预防岩爆的发生变的越来越重要. 目前,在实际矿山中常用的岩爆预测预报方法多种多样,运用效果较好且具有研究前景的有声发射法[25-30]、微震监测法[2, 3, 8, 21]、电磁辐射法[8, 31]和钻杆扭矩法[8, 32]等.

    1)声发射法. 在岩爆发生前,岩体内的微裂隙会发生不稳定的扩展,并伴随有声波能量的释放,产生声发射现象. 因此,在井下可先利用声发射仪探测可能发生岩爆的位置,再通过追踪岩体内声发射的频率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以达到预测岩爆的目的. 声发射法是一种进行岩爆监测的科学、有效方法. 但是,目前对声发射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噪音的分离上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且声发射法接收的信号频率较高,而弹性波在岩体内随着距离的增加衰减严重,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因为信号衰减过低而无法被接收器检测到. 因此,声发射法不适用于大范围岩体的工程监测.

    2)微震监测法. 微震监测技术是通过监测井下岩体的微振动信号来进行岩爆的预测预报. 在深井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井下高应力的存在,往往会诱发岩体的微振动,通过埋置在岩体内的传感器就可以很好的捕捉到这些信号,再经过数据处理,便可以很好地定位到震源的位置以及预测其发生、发展情况.目前,微震监测系统的定位精度已经可以达到10 m,且该技术在国外运用的较多,国内运用的要少些.

    3)电磁辐射法.电磁辐射是岩体发生变形破坏时向外辐射出来的一种电磁信号,它与岩体的变形破坏密切相关. 在深井开采过程中,由于井下围岩处于高应力状态下,岩体发生挤压变形,发出电磁辐射信号,且信号的强度和脉冲次数反映岩体的应力集中程度以及岩体变形破坏的频率. 当应力集中程度越大时,电磁辐射能量也越强;单位时间脉冲次数越多,破坏频率也越大. 因此可以通过监测电磁辐射信号的变化情况来预测岩爆的风险程度.

    4)钻杆扭矩法. 利用钻屑量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岩爆的发生,其缺点是无法准确地对岩爆的发生进行定量描述.为克服该方法的缺点,提出钻杆扭矩法来预测岩爆,它是在分析不同的围岩压力、岩体强度以及钻凿速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钻杆扭矩力大小的变化来确定岩爆发生的区域,进而进行岩爆的预测预报.

    目前,我国深井矿山在施工过程岩爆防治技术主要有撒水软化法、超前钻孔应力解除法、光面爆破法和动静组合支护法等[5, 18, 19, 21, 33-35],各方法在岩爆的防治中都具有一定的效果.

    1)撒水软化法. 撒水软化法主要利用的是水对岩体的损伤、软化作用,以此达到改善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目的. 通过经常在刚开挖的岩体工作面和巷道壁面上喷撒冷水,可以降低岩体强度,并使围岩发生塑性变形,以减小岩体内存储的弹性变形能. 该方法对于非坚硬岩体的岩爆防治效果较好,但对于具有高地应力的坚硬岩体而言,水的润滑作用也可能会触发井下“地震”的发生,其有效性是值得讨论的.

    2)超前钻孔应力解除法. 超前钻孔应力解除法是在掘进回采之前,通过钻凿大孔径钻孔进行卸压,促使围岩应力向深部转移,降低工作面的围岩压力. 等到进行回采时,岩体内的应力已有所降低,故岩爆发生的强度及其可能性也就减小了.

    3)光面爆破法. 由于在开采扰动和爆破震动的作用下,围岩体的完整性会受到极大的破坏,生成的爆破裂纹深度有时可达0.5~1.0 m. 在高地应力下,破碎的岩体极有可能崩落下来,引发岩爆的发生. 而光面爆破可以有效减少爆破裂纹的产生,改善围岩的承压能力,减少围岩的爆破损伤进而降低岩爆发生的可能性.

    4)动静组合支护法. 在当前的矿井围岩支护理论中,静力学理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岩爆的发生机理不仅涉及到岩石的静力学问题,更涉及到岩石的动力学问题. 在岩爆矿山中,单一的依赖于静力学理论难以获得满意的支护效果,应综合考虑支护的动静组合作用,使支护结构在性能上不仅具备静载荷条件下的一切功用,还具有一定的让压能力,使其能够承受动载荷的冲击,从而极大地提高支护设备的生存能力.

    1)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在岩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岩爆的发生机理及其常用岩爆判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当前的岩爆判据大体上都是围绕着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受力状态以及储能情况等3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的,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各单一岩爆预测指标在矿井岩爆预测中的不足,对深井矿山岩爆的预测预报应综合运用多种指标.

    2)介绍了实际矿山中几种常用的岩爆预测方法及其防治技术,对指导实际矿山岩爆的预测预报及其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1] 彭振斌, 方建勤, 颜荣贵, 等. 硬岩矿山深井岩爆预测方法的研究[J]. 矿冶工程, 2003, 23(5): 8-1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YGC200305002.htm
    [2] 李夕兵, 姚金蕊, 宫凤强. 硬岩金属矿山深部开采中的动力学问题[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1, 21(10): 2551-256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XZ201110023.htm
    [3] 王斌, 李夕兵, 马春德, 等. 岩爆灾害控制的动静组合支护原理及初步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6): 1169-117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1406010.htm
    [4] 董陇军, 李夕兵, 李萍萍. 深井开采灾害应对决策技术综述[J]. 有色金属, 2009, 61(1): 116-12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OUS200901028.htm
    [5] 杨健, 武雄. 岩爆综合预测评价方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3): 411-41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050300A.htm
    [6] 许东俊, 章光, 李廷芥, 等. 岩爆应力状态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0, 19(2): 169-17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0002009.htm
    [7] 徐林生, 王兰生, 李永林. 岩爆形成机制与判据研究[J]. 岩土力学, 2002, 23(3): 300-30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TLX200203009.htm
    [8]

    TAN Y, YIN Y, GU S, et al. Multi-index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n rock burst in Yangcheng mine[J]. Shock and Vibration, 2015(1): 1-5.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1516347609&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9]

    ZHANG Y B, YU G Y, TIAN B Z, et al.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rock burst[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5, 716/717: 410-413.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2083314575&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10] 钱七虎. 岩爆、冲击地压的定义、机制、分类及其定量预测模型[J]. 岩土力学, 2014(1): 1-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TLX201401001.htm
    [11] 饶运章, 徐灵彬. 某铜矿逆断层对围岩稳定性影响数值分析[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2,3(6):55-60. http://ysjskx.paperopen.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206011
    [12] 饶运章, 钟健, 桂旺华, 等. 龙门山矿区套孔应力解除法测定原岩应力[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3,4(3):68-72. http://ysjskx.paperopen.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303014
    [13] 杨莹春, 诸静. 一种新的岩爆分级预报模型及其应用[J]. 煤炭学报, 2000, 25(2): 169-17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TXB200002012.htm
    [14]

    FRID V, VOZOFF K.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duced by mining rock fail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05(1/2): 57-65.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2054812462&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15] 宫凤强, 李夕兵. 岩爆发生和烈度分级预测的距离判别方法及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5): 1012-101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0705021.htm
    [16] 徐林生, 王兰生. 二郎山公路隧道岩爆发生规律与岩爆预测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1999, 21(5): 569-57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TGC199905009.htm
    [17] 王迎超, 靖洪文, 张强, 等.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深埋地下工程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研究[J]. 岩土力学, 2015(4): 1189-119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TLX201504039.htm
    [18] 郭晓朋. 深井孤岛工作面不同采动阶段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J]. 煤炭与化工, 2015(1):32-3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HGZ201501010.htm
    [19] 姜繁智, 向晓东, 朱东升. 国内外岩爆预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3,29(8):19-2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YAF200308007.htm
    [20] 袁海波. 深埋长大公路隧洞岩爆预测及防治措施[J]. 山西建筑, 2015(8):183-18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ZSX201508098.htm
    [21] 张镜剑, 傅冰骏. 岩爆及其判据和防治[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10): 2034-204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0810011.htm
    [22] 唐礼忠, 王文星. 一种新的岩爆倾向性指标[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6): 874-87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0206024.htm
    [23] 杨凡杰, 周辉, 卢景景, 等. 岩爆发生过程的能量判别指标[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增刊1):2706-271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15S1015.htm
    [24] 邵良杉, 徐波. 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的冲击地压危险性等级预测[J]. 金属矿山, 2015(1):138-14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SKS201501033.htm
    [25] 张子健, 纪洪广, 张月征, 等. 基于声发射试验与线弹性能判据的玲南金矿岩爆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增刊1):3249-325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15S1080.htm
    [26] 刘建坡, 李元辉, 张凤鹏, 等. 基于声发射监测的深部采场岩体稳定性分析[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3(2): 243-25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SYL201302013.htm
    [27] 尚晓吉, 张志镇, 田智立, 等. 基于声发射测试的岩爆倾向性预测研究[J]. 金属矿山, 2011(8): 56-5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SKS201108018.htm
    [28]

    ZHANG Z, GAO F, SHANG X. Rock burst proneness prediction by acoustic emission test during rock deformation[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4(1): 373-380.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2254836463&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29] 笪盍, 沈万君, 康德安, 等. 深部岩爆的声发射监测及数值模拟[J]. 金属矿山, 1994(10):26-2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SKS410.008.htm
    [30] 邓飞, 罗福友, 罗福龙, 等. 砂岩单轴压缩变形规律及声发射特性[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4,5(1):77-81. http://ysjskx.paperopen.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401015
    [31] 李桂云, 李金良, 赵晓举, 等. 深部巷道岩爆预测及防治技术[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 266-26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GXB200604002.htm
    [32]

    LI Z, ZHU L, YIN W, et al. Study on monitoring rock burst through drill pipe torque[J]. Shock and Vibration, 2015(1): 1-8.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1576438774&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33] 王勇. 浅谈冲击地压的防治与救援[J]. 山东煤炭科技, 2015(6):1-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TSD201506001.htm
    [34]

    LI Z L, DU L M, WANG G F, et al. Risk evaluation of rock burst through theory of static and dynamic stresses superposition[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5(2): 676-683.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2166465590&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35] 邓飞, 韩晓亮, 罗福友, 等. 不同含水状态砂岩损伤分析研究[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4, 5(6): 95-99. http://ysjskx.paperopen.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406016
  • 期刊类型引用(5)

    1. 李会芳,白鹏立,吴志江. 金属粉尘的燃爆特性及防治措施研究. 山西冶金. 2024(10): 68-70 . 百度学术
    2. 苏港,饶运章,田长顺,向彩榕,黄涛. 基于爆炸参数的硫化矿尘云爆炸风险评估.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3(01): 118-124 . 本站查看
    3. 田长顺,饶运章,苏港,黄涛. 磁黄铁矿对黄铁矿粉尘爆炸特性参数的影响.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3(05): 692-699 . 本站查看
    4. 徐圆圆,李孜军,徐宇,李蓉蓉,韩梓晴. 基于氧化还原分析的硫化矿尘爆炸压力预测.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2(07): 122-127 . 百度学术
    5. 高懿伟,郭志国,张俊,郑彪华. 我国金属矿山热动力灾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金属矿山. 2022(12): 196-20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6
  • HTML全文浏览量:  37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5-09-06
  • 发布日期:  2016-08-30
  • 刊出日期:  2016-07-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