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of an ionic rare earth mine
-
摘要: 依据某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施工实例,使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其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渗流分析,得到了该稀土矿边坡在持续大量注入溶浸液后的孔压场、位移场、安全系数等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注液5~20 d内孔压场以大于15 kPa的速度增加,第20 d时孔压增大到93.82 kPa,位移也迅速增大到-24.44 mm,安全系数由施工前的1.74迅速减小到1.31.开挖集液暗沟后,注液第20~30 d的孔压稳定在85.33~85.61 kPa,累积最大位移为-25.26~-26.16 mm,安全系数稳定在1.27,总体来看,边坡能维持长期稳定.Abstract: The Flac3D software, frequently-used finite difference software was used for slope stability transfusion numerical modeling. This modeling operation wa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In-situ leaching mining in an ionic rare-earth mine. Lots of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after large injecting of leaching solution, such as hole temperature-pressure, displacement field, safety factor and so 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hole temperature-pressure increases with the speed over 15 Kpa after injected leaching solution 5-20 days, and reaches 93.82 kPa in the final day; the displacement is expanded to -24.44 mm in a fast speed. The safety factor quickly reduces to 1.31 from 1.74 before construction. After the excavation of intercepting drainage, hole temperature-pressure remains at 85.33~85.61 Kpa if leaching solution injection lasting for another 10 days with accumulated maximum displacement being -25.26~-26.16 mm. The safety coefficient of slope achieves a stable level of 1.27 and the slope can maintain long-term stability generally.
-
Keywords:
- in-situ leaching mine /
- ionic rare earth mine /
- slope stability /
- numerical simulation /
- transfusion
-
离子型稀土富含世界上短缺的中、重稀土元素,具有很高的经济与战略价值,被我国政府列为保护型开采的矿种之一[1-2].含稀土离子的母岩经风化、溶解,产生稀土阳离子,阳离子经黏土矿物吸附富集而形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3-6].离子型稀土矿一般赋存于花岗岩等火成岩的风化壳中,矿体呈层状分布于被风化、剥蚀、冲刷而形成的准丘陵地带中[7-10].该矿种埋藏较浅,所在山体由浅往深部一般是表土层、全风化层、半风化层、微风化层和基岩,稀土离子主要存在全风化层和半风化层中[11].针对离子型稀土矿,目前主要采用地表原地浅井浸出[12].浸矿施工时,由于向山体风化矿层注入大量浸出药剂,使风化矿层含液量增加,同时浸出药剂与稀土矿的置换过程会减小风化矿层的强度参数,使风化矿层稳定性变差,进而发生滑坡[13-14].基于此,本文通过FLAC3D的流固耦合的实例分析,研究某稀土矿山持续注液对山体边坡的孔压场、位移场和安全系数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为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采场的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1 某稀土矿工程概况
该稀土矿山体浅层为厚约1~10 m的表土层、全风化矿层,为离子型稀土赋存层,下部基岩为完整性好的花岗岩,是山体含水层下隔水体.山体边坡长约50 m,宽约30 m,高约30 m,山体坡度25°~40°;矿区植被多处中幼龄;矿区地表水主要是山间沟谷溪流,平水期水流量约0.5~100 L/s,受季节影响较大.矿山平均每天向山体内部注入约100 m3浸矿药剂,有研究结果表明,当液固比为0.8时能有效控制母液量和母液浓度[15].图 1为该矿山原地浸矿边坡剖面图.
2 数值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2.1 几何模型
建立数值模型时网格的划分影响到计算的效率. FLAC3D的流固耦合分析模型包含流、固体2种模型,FLAC3D在流固耦合问题上需要加倍的计算步,网格划分的疏密程度极大地影响计算的速度,因此在建模时将数值模型含矿层网格划分较密,基岩强度较高,形变小,网格划分相对较疏.本次数值模型建立过程如下:将原地浸矿边坡的左下侧角点定义为原点O(0,0),边坡最右侧边界的X=50 m;数值模型的底部边界的Z=-10 m,顶部边界纵坐标Z=30 m,边坡总面积约为800 m2.为简化计算,将三维边坡稳定分析简化为二维的平面问题,平面应变计算模型如图 2所示,从上往下分别是全风化矿层、半风化层、基岩,模型单元数为10 600,节点数13 131.
2.2 边界条件及参数
依据数值模型及原地浸矿施工工艺的特点,确定流固体分析的力学边界条件时固定X=-10 m、X=50 m面的水平位移,固定Y轴方向的前后边界的水平位移,固定Z=-10 m面的垂直位移.做流体分析时设置基岩为不渗透材料,设置坡面与坡顶面为透水自由面.
对岩土工程数值分析影响较大的是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其取值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参考类似矿山及岩土质材料强度参数,本次数值分析材料物理力学参数见表 1所示.
表 1 模型材料物理力学参数Table 1. Material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3 注液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根据基岩在山脚出露与否,集液时采用明沟和暗沟来集液.明沟集液的集液明沟设置在山脚沟谷部位,紧挨矿体一侧,浸出液能沿基岩斜面向山体坡面渗出,进入集液明沟.暗沟网集液的暗集液沟是由地表的坡脚处向山体内打高1.6 m、宽0.6 m的倾斜梯形暗沟,浸出液沿暗沟流出地表.本研究的稀土矿实例中基岩在山体坡脚处出露,浸出液能沿基岩渗出到地表,因此采用明沟集液的原地浅井浸出法采矿.
本次数值分析计算设置为岩土的干密度,由FLAC3D软件自动计算每个单元的饱和重度.流固耦合分析计算过程为:① 计算含矿山体边坡的原始应力;② FLAC3D流固耦合排水分析中,孔压场不与应力场耦合,可以加快运算速率.计算中先单渗流计算,后单力学计算.
3.1 孔隙水分析
浸矿注液使山体坡含液量迅速增加,溶浸液沿基岩斜面向下渗流,并在基岩斜面最先达到饱和,形成有一定厚度的饱和体.注液施工持续时,前期注液量大于渗出的集液量,饱和体厚度增大,液面逐渐接近山体坡面.中期注液量与集液量相当,饱和体厚度将不变,后期注液量减小或停止注液时,饱和体厚度减小.注液量为100 m3/d的不同时刻坡体孔隙水压力云图如图 3所示.因FLAC3D渗流计算中默认未饱和体的孔隙水压力为0,因此认为图 3中蓝色区域均未饱和.由图 3(a)~图 3(d)可以看出,饱和体厚度迅速增大,在坡脚位置增大最快,说明注液5~20 d内的溶浸液注入速度大于浸出液渗出速度.由图 3(d)~图 3(f)可知,饱和体厚度基本不变,说明注液20~30 d内溶浸液注入速度与浸出液渗出速度持平,且注液20 d时饱和矿层与近地表风化层(注液孔区域先受注液渗流浸润作用)都能受到浸矿液浸润. 图 4是孔隙水压力随注液时间变化的折线图.由图 4可以看出,注液5 d、10 d、15 d、20 d、25 d、30 d的孔隙水压力为37.75 kPa、53.11 kPa、69.57 kPa、93.82 kPa、96.51 kPa、97.36 kPa.这些数据可以说明,注液5~20 d的孔隙水压力每5 d最少增大15.36 kPa,20 d后每5 d最大增加2.69 kPa,说明注液20 d后,浸矿边坡每天的注液量比收液量略大.
3.2 位移分析
原地浅井浸出法的施工过程中,浸矿药剂从注液孔注入,使风化矿层岩土的黏结力降低.文献[15]的研究表明,原地浸矿使风化矿层的黏结力在15 d内会减小50 %,因此在模拟分析中需对边坡材料参数进行折减.本次模拟分析中的参数折减方案是:在注液中的第5 d、10 d、15 d,将风化矿层的内聚力折减为注液前的0.85、0.7、0.5倍.
在FLAC3D渗流模式下的原地浅井浸出分析表明,随着注液施工的进行,使原本稳定的边坡发生了较大位移.图 5为注液达20 d的边坡垂直位移云图,图 6为边坡最大垂直位移随注液时间累积折线图.从图 5~图 6可以看出,注液后边坡产生较大位移,边坡注液5 d、10 d、15 d、20 d的最大位移分别是-2.79 mm、-4.66 mm、-10.33 mm、-24.44 mm(文中位移为负,表示位移方向与坐标正轴方向相反,),注液期前期山体内部溶液相对较少,溶浸液与稀土离子的交换反映较缓慢,对岩土边坡的总体强度影响较小,边坡是稳定的.当注液时间达15~20 d时,坡体含液量大,大部分风化矿层都受到溶浸液的浸润作用,离子交换反映剧烈,加上溶液自重的影响,边坡稳定性变差,发生较大位移.当注液时间超过20 d时,计算不收敛,坡脚位置全风化层全部为剪应力屈服状态,表明已经发生滑坡,滑面为全风化矿层沿半风化层滑移.分析表明:连续注液超过20 d时,边坡越来越趋近滑坡临界点,应采取维护措施防止滑坡.
3.3 安全系数计算
使用FLAC3D对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进行求解,得到边坡持续注液20 d内不同时间点的安全系数. 图 7为安全系数变化折线图.由图 7可以看出:未浸矿施工时的安全系数是1.74;施工5 d后边坡安全系数是1.71,与未施工时的安全系数相比变化较小,边坡较稳定;施工10 d、15 d对应的安全系数是1.64、1.56,可以看出浸矿药剂开始发挥作用,减小了坡体岩土强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当施工时间达20 d时对应边坡安全系数是1.31,是因为浸矿药剂使边坡的黏结力大幅度减小,而大量药剂存于坡体内增大坡体自重.根据图 7折线曲率变化,以及注液量依旧偏大,当注液达到20~25 d,边坡安全系数将越来越趋近于1.上述分析表明:随着浸矿注液量及浸矿时间的增加,土体含液量大幅增加,黏结力不断减小,使得边坡从稳定状态趋于不稳定状态.
3.4 暗沟集液
根据以上对边坡浸矿的数值分析可知,边坡在注液20 d后的每天浸出母液量比注液量略小,孔隙水压力虽缓慢增大,但位移迅速增大,说明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认为20 d后100 m3/d的注液量过大,应适当减小.
为使浸矿施工能持续进行,且不影响浸矿效率,注液量的减小应适当,另可通过在坡脚处开挖暗沟,增加浸出液渗出通道,让坡脚处及附近区域的浸出母液快速流出,以减小坡体的含液量,维持边坡稳定.参考类似暗沟开挖工艺,认为暗沟的布置为高1.6 m,宽0.6 m左右的倾斜梯形暗沟,暗沟间距8 m,每米沟的渗液面积达到4 m2,可以达到很好的收液效果.
为不影响前期注液,暗沟从注液的第20 d开始向外导出浸出液为最佳,则暗沟的开挖时间应该在注液第20 d左右,考虑施工的安全,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暗沟用密集的倒流管代替.注液第20 d将注液量减小到80 m3/d.图 8~图 9为注液第30 d的孔隙水压力云图和位移云图.图 8中黑色网格为暗沟位置,暗沟延伸至基岩面,计算中设置暗沟为自由透水边界.从图 8可以看出暗沟起到了截流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注液25 d、30 d的最大孔隙水压力分别为85.33 kPa、85.61 kPa,说明25~30 d内的孔隙水压力变化很小.和开挖暗沟前相比较,第20 d的孔隙水压力明显更小.由图 8可知边坡坡脚处溶液大部分释放出来,边坡最大位移为-26.16 mm. 图 10为30 d内边坡最大位移累积折线图,由图 10可知开挖暗沟后边坡位移变化很小.继续对边坡安全系数求解可得第25 d、30 d的安全系数均为1.27,也说明暗沟对维持边坡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4 结论
运用FLAC3D软件可以有效模拟计算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边坡孔隙水压力、位移、安全系数随注液时间的变化.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1)注液20 d后,坡体内部饱和液面能覆盖大部分风化矿层.注液持续到5 d、10 d、15 d、20 d时,边坡最大孔隙水压力分别为37.75 kPa、53.11 kPa、69.57 kPa、93.82 kPa,变化较大,20 d、25 d时边坡最大孔压为96.51 kPa、97.36 kPa,变化较小,说明注液0~20 d平均每天注液量远大于集液量,开挖暗沟后5 d内平均每天注液量极为接近集液量.
2)边坡在注液0~20 d内位移不断增大,第20 d时最大位移达-24.44 mm.开挖集液暗沟后,第5 d、10 d(即注液第25 d、30 d)边坡最大位移值为-25.26 mm、-26.16 mm,相比第20 d的位移值变化较小,边坡是稳定的.
3)随着注液施工的进行,边坡安全系数在注液的第0 d、5 d、10 d、15 d、20 d分别为1.74、1.71、1.64、1.56、1.31,开挖暗沟后5 d内边坡的安全系数稳定在1.27,表明边坡能维持稳定,集液暗沟起到重要作用.
-
表 1 模型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Table 1 Material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
[1] 钱九红, 李国平.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现状[J].稀有金属, 2003(6): 813-81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JS200306039.htm [2] 古德生, 李夕兵.现代金属矿床开采科学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170-171. [3] Nesbitt H W.Mobility and fractiona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during weathering of a granodiorite[J].Nature, 1979, 279:206-210. doi: 10.1038/279206a0
[4] 饶振华, 冯绍健.离子型稀土矿发现、命名与提取工艺发明大解密(一)[J].稀土信息, 2007(8):28-3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TXX200708021.htm [5] 饶振华, 冯绍健.离子型稀土矿发现、命名与提取工艺发明大解密(二)[J].稀土信息, 2007(9):26-2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TXX200709021.htm [6] 汤洵忠, 李茂楠.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析采矿的生产勘探[J].矿冶工程, 2002(4):27-2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YGC200204009.htm [7] 唐学昆.低品位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出传质过程优化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 2013. [8] 田君.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取动力学与传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 [9] 李平初.广西六陈岩体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及成因[J].四川有色金属, 2014(1):23-2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ACJS201401006.htm [10] 李婷.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淋浸工艺及动力学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 2009. [11] 郭威.广西典型富稀土风化壳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初步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 2013. [12] 邱廷省, 伍红强, 方夕辉.离子型稀土矿浸出过程优化与分析[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2, 3(4):43-47. http://ysjskx.paperopen.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204007 [13] 徐水太.赣州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4, 35(4):47-5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FYX201404011.htm [14] 罗嗣海, 袁磊, 王观石, 等.浸矿对离子型稀土矿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3, 4(3):58-61. http://ysjskx.paperopen.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303012 [15] 黄兴华, 叶雪均.沉淀-浮选法提取离子吸附型稀土的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1990, 11(1):30-3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FYX199001003.htm